清·譚獻
其一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壓鬢釵梁金鳳小,低頭只是閑煩惱。
花發(fā)江南年正少。紅燭高樓,爭抵還鄉(xiāng)好? 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愿化車前草。
其二
玉頰妝臺人道瘦。一日風塵,一日同禁受。獨掩疏櫳如病酒,卷簾又是黃昏后。
六曲屏前攜素手。戲說分襟,真遣分襟驟。書札平安君信否? 夢中顏色渾非舊。
〔韋郎〕《云谿友議》:“韋皋少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館,有小青衣曰玉簫,常令承侍,因而有情。后皋歸省,遂與玉簫言約,少則五載,多則七年來取。因留玉指環(huán),并詩遺之。至八年春不至,玉簫嘆曰:“韋家郎君一別七年,是不來矣,”又姜夔詞:“韋郎去也,爭忘得玉環(huán)分付。”〔車前草〕中藥名。陸璣詩疏:“車前一名當?shù)溃苍谂<S跡中生,古名車前當?shù)酪病!?〔疏櫳〕窗戶。〔分襟〕分別。羅鄴詩:“折枝分襟十載余”。
這是以代言體形式寫成的兩首戀情詞。詞人用巧妙的筆觸,通過一個閨房女子之口說出,在藝術(shù)上不能不說是絕妙至極。
第一首詞,分上下兩片。
上片首句:“庭院深深人悄悄。”立刻將讀者領(lǐng)進一所深宅大院,靜悄無人的住所。看得出詞人是想從環(huán)境寫起,然后用環(huán)境來烘托人物。緊接第二句:“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本來這院深人靜的空寞和冷清的氣氛,早已使這位閨房女子感到難以忍受下去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應(yīng)該到來的情人卻象“韋郎”似的又不能如期前來了。“壓鬢釵梁金鳳小,低頭只是閑煩惱。”由于女主人公的心情不快,對于天天如是的梳妝打扮,自然也就失掉了興致,朝思暮想的情人未曾如約到來,這該是多么令人無聊和煩惱啊!深院鎖閨情的題材在歷代詩人的作品中很為普遍。如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可以說各具特色。
下片首句:“花發(fā)江南年正少。”承上片“煩惱”不快的心情,自嘆起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正處妙齡之年,錯過和情人相約之機,多么令人惋惜呀!一個“比喻”,使讀者立刻感到情真意切。“紅燭高樓,爭抵還鄉(xiāng)好?”這愛情的甜蜜,家庭的溫暖以及故鄉(xiāng)的人親,地熟,人人都在向往著這一切。而你偏偏地要遠離故鄉(xiāng),不知你做何設(shè)想。即便居住的是巨廈高樓,享受的是綠酒紅燈的生活,怎么能夠抵得上回到故鄉(xiāng)和我在一起好呢?末句:“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愿化車前草。”這個溫情脈脈的閨中女子,思來想去,為了留住自己的情人而不要遠離自己,立刻變得不顧一切,她寧愿以自己的輕弱之軀,化作車前草,也要阻斷那情人西去的大道。
第一首詞,詞人以戲劇性的手法,寫出了一個深居簡出的閨中女子在與情人分別之前所表現(xiàn)的愛戀之情,忠貞之意,竟達到了海枯石爛也不變心的地步。
第二首詞,也分上下兩片。
上片首句:“玉頰妝臺人道瘦”。此一句,不但點明了這個癡情女子終于和情人分別的情形,同時,也揭示她自從情人遠走他鄉(xiāng)之后而獨守空閨的思念的心情。情人已遠去了!玉頰也消瘦了!這為了什么?原因很簡單,思念情人惦記情人所致。“一日風塵,一日同禁受。”她好象在默默地說:你能理解我嗎?只要你在外經(jīng)受著一天的風霜之苦,而我也同樣是為你經(jīng)受著一天的歲月煎熬啊!上片末句“獨掩疏櫳如病酒,卷簾已是黃昏后。”這個女主人公好象又在說:我朝思暮盼,如度天年。我整日里關(guān)著窗戶,掩著紗緯,獨自一人地承受著這離別之苦,如同飲酒過量了一樣,等待著你歸返故鄉(xiāng)的佳音。
下片首句:“六曲屏前攜素手。”承上片哀怨之情,相繼敘寫了這位女主人公由分別之后的沉痛中,又追憶起和情人分別之前的那種相親相愛的依依深情。仿佛她又在自言自語地傾訴著: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天只有我和你,站立在屏風之前,互相握著對方的手并且交談著的那種情景。“戲說分襟,真遣分襟驟”。當時,我們也曾開玩笑地提到過分別之后的痛苦和煩惱。然而,有誰料想到讓我們分別的一天終于到來了,這種分別又是那樣地令人感到來得突然。下片結(jié)句:“書札平安君信否?夢中顏色渾非舊。”這里的“書札”和“夢中”,互為背景,相互襯托,寫出了這位女子對情人的惦念之深,相思之苦。又好象在說,自你走后,我就日夜在思念著你,盼望著你早日還鄉(xiāng),速速地回到我的身邊來。于是我就修書寄札無計其數(shù)地問候你,不知你收到了沒有?不僅如此,由于盼望你歸來的心切,甚至于我在睡夢里還經(jīng)常地看到你,并且看到你的面容可變得全然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為了什么?我真為你擔心,希你多加保重。
第二首詞,寫出了這個女子對情人離鄉(xiāng)遠去的思念之情,其情真意切,達到了相思刻骨的程度。
陳庭焯在《白雨齋詞話》一書中,曾經(jīng)對譚氏的《蝶戀花》詞二首,有過這樣的評價:“‘庭院深深’闕,上半傳神絕妙,下半沉痛已極,所謂‘情到海枯石爛時’也。‘玉頰妝臺’闕,上半沉至語,殊覺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潛通,頓挫沉郁,可以泣鬼神矣!”
又評價說:“復(fù)堂(譚獻號復(fù)堂)詞品骨其高,源委悉達,其胸中眼中,下筆時匪獨不屑為陳朱,盡有不甘為夢窗,玉田處……”
譚獻生活于晚清的道光、咸豐和同治時期,是當時著名詞人和詞論家。盡管他和他同時代的詞人王鵬運、朱孝臧等人一樣,在詞作上均未跳出傳統(tǒng)的窠臼,甚至有些詞作也非常隱約深奧,令人費解,然而,就《蝶戀花》詞二首來說,則超出一般。正象陳廷焯所評價的那樣,在藝術(shù)上、筆法上的確是達到了“傳神絕妙”和“源委悉達”。
總之,《蝶戀花》詞二首,其藝術(shù)特色除上述之外,我以為更為突出的是人物形象的生動突出,即活龍活現(xiàn)地寫出了一個超俗不凡的閨門女秀的形象。你看她:溫柔、文靜起來,是那樣的“獨掩疏櫳”而情書片片地寄向遠離自己的情人;相思、沉痛起來,什么封建禮教,她全然不顧地竟甘愿以“輕軀”化作“車前草”,去遮斷行人的“西去道”。另外,在詞人筆下,沒有大寫眼淚,也未特書哭泣。雖然寫了分別前的沉痛,然而表現(xiàn)的確是“哀而不傷”,雖寫了分別后的“刻骨相思”,但表現(xiàn)的又是那樣的“怨而不怒”。因此,這不能不說是令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的兩首好詞。
上一篇:《蒹葭·《詩經(jīng)·秦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蝶戀花·宋·晏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