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在二十五歲 “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前,李白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蜀中度過的。他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便能“作賦凌相如”,二十歲以后,他開始在蜀境以內(nèi)漫游。這首詩就是他在成都登覽散花樓時所作。
據(jù) 《成都記》 說,成都又叫錦官城,簡稱錦城,以其江山明麗,錯雜如錦而得名。散花樓在錦城的東北隅,為隋代蜀王楊秀所建。錦城、散花樓,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它們本身就能給人無限美妙的聯(lián)想!當(dāng)太陽冉冉升起,萬分憐愛地俯照著如詩如畫的錦城時,散花樓沐浴在一片朝霞之中。它漆得金光閃閃的窗夾著華麗精美的門,用珍珠裝飾的簾子懸掛在銀光燦燦的簾鉤上,真是好一座富麗堂皇的散花樓!難怪我們年青的詩人要“飛梯綠云中”了。這五個字既寫出了散花樓的高聳入云,又寫出了詩人急切而愉快的心情。不僅是沿梯飛奔而上,甚至對云的感覺都是綠色的。下一句“極目散我憂”,不禁使人聯(lián)想起辛棄疾的 《丑奴兒》 詞來:“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當(dāng)年在散花樓上的李白,也許就是這樣一種淡淡的少年之愁吧。“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是詩人極目所見。據(jù)《元和郡縣志》 記載,雙流縣在成都府南四十里處,漢朝時叫廣都縣。隋仁壽元年,避煬帝諱改為雙流,這是因為它夾在兩江之間,被《蜀都賦》 形容為“帶二江之雙流”。唐朝沿習(xí)了這一形象的稱呼。李白在散花樓上盡情游眺了一整天,傍晚下起了瀟瀟暮雨,在一片煙雨彌漫之中,詩人看見如帶的春江夾繞著雙流,多姿多態(tài)的三峽消融在雨色里,便油然生起九天仙游的愜意。
這首詩是李白現(xiàn)存最早的幾首詩作之一,藝術(shù)上還顯得有些稚嫩,其風(fēng)格也顯得濃麗,既有“金窗”、“繡戶”,又有“珠箔”、“銀鉤”,明顯地帶著齊梁習(xí)氣。它表現(xiàn)了李白詩歌在形成自己豪放飄逸獨特風(fēng)格之前的一個側(cè)面。
上一篇: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登高丘而望遠海》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