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此詩通常都題為 《獨坐敬亭山》,唯清于慶元 《唐詩三百首續選》 作《敬亭獨坐》,但題意基本相同。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宣州自六朝以來就是江南名城,李白生前曾多次來此游歷,寫下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這也是其中的一首。
要知此詩的妙處,首先需要注意這詩題中一 “坐” 字。因為詩人是坐在敬亭山上,那相對要較一般的地平高得多,至少對于天空中的情景比在其它場合要留意一些。所以詩的開篇二句都是寫天空之景,首句寫敬亭山上眾鳥飛盡,說明平時這里鳥兒應當是不少的,句中加一“高”字,這是因為詩人坐在山上的緣故。次句寫天上的云彩。天空廣闊浩大,無邊無際,但此時連一只鳥兒都沒有,在蔚藍的天空中只有一片孤獨的白云在那兒悠閑地飄浮。從這種描寫的狀況來說,詩人坐在山上或許是抬頭仰視,也可能是詩人朝遠處的一種平視。但不管詩人是仰視或平視,總是他所見的眼前之景。
不過對于這兩句寫景詩,我們想先結合詩人的身世議論一番。這首詩大約作于天寶十二年(753),當時距詩人被迫離開京城長安恰有十個年頭。在這十年中,詩人到處飄泊,居食無定,對于社會現實,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都有了比較深切的體會。人常常有這種情況,當他在社會環境中懷才不遇,或感到不滿和窒息的時候,往往喜歡獨自到自然環境中去尋求安慰和愉悅。古往今來的詩人都不乏其例。當時李白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心情下獨坐在敬亭山上的,而他眼前所見的這一片云彩在廣闊無邊的天空中獨自飄游,豈不跟他近十年來獨自在人間到處漫游的飄泊生活十分相近嗎?豈不正是他自身生活的真實寫照嗎?不管詩人主觀上是否將 “孤云”比作自己,或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但就詩本身來說,從讀者的眼光來看,這片“孤云”與詩人目下自身的狀況實在太相似了,只不過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
然而,我們也得承認,這片“孤云”固然或許有著詩人自身的影子,但它畢竟象“眾鳥”一樣,都是離他而去的。唯獨這敬亭山,卻一動不動地靜立在那里,與他默默對視,相看不厭。這 “相看兩不厭”五字,至少可以包括三層意思: 第一是將敬亭山擬人化,把無情之物寫成有情之物,把敬亭山寫活了;第二是說明了詩人獨坐的時間之久之長;第三是表現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李白生前懷才不遇,有滿腔抱負而不得施展,故常有寂寞之感,曾寫有 “古來圣賢皆寂寞”之句,又有出世思想,曾入山訪仙求道,我們在這首詩中,正可以見出詩人在這方面的思想和情緒。
盛唐時的五絕多不用典故,一味以自然真率、凝煉簡淡取勝。李白與王維都是盛唐時的五絕高手,他們的五絕都體現了這一風格。而這首五絕的語言也決不雕琢,似自然天成,與我們今天的口語相去不遠,這正是李白五絕的基本特征。
上一篇:李白《獨不見》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獨漉篇》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