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元代雜劇·范康《陳季卿誤上竹葉舟》原文與翻譯、賞析
【村里迓鼓】 我這里洞天深處,端的是世人不到。我則待埋名隱姓,無榮無辱,無煩無惱。你看那蝸角名,蠅頭利,多多少少。我則待夜睡到明,明睡到夜,睡直到覺。呀,早則似刮馬兒光陰過了。
【元和令】我吃的是千家飯,化半瓢; 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這等粗衣淡飯且淹消,任天公饒不饒。我則待竹籬茅舍枕著山腰,掩柴扉靜悄悄,嘆人生空擾擾。
【上馬嬌】你待要名譽興,爵位高,那些兒便是你殺人刀。幾時得舒心快意寬懷抱,常則是焦蹙損兩眉梢。
【勝葫蘆】你則待日夜思量計萬條,怎如我無事樂陶陶。我這里春夏秋冬草不凋。倚晴窗寄傲,杖短筇凝眺,看海上熟蟠桃。
《陳季卿誤上竹葉舟》 第四折寫呂洞賓度陳季卿人道,八仙擺對相迎,共赴蟠桃仙宴。全折有【正宮·端正好】 套十曲,其前是套外四曲。這里全折套數非同一宮調,也許是前四曲因劇本明確寫所唱為“道情曲兒” 所致。
列御寇、張子房、葛仙翁先上場,念詩云: “昨日東周今日秦,咸陽燈火洛陽塵。百年一枕滄浪夢,笑殺昆侖頂上人?!?這里以道仙的眼光看待塵世的風云變幻。他們知道呂洞賓度陳季卿,也知呂顯其法力,另做境界,必然成功。呂、陳尚未到,三人商議,暫上街市,唱些道情曲兒,以警醒世人。
道情曲兒是列御寇唱出。【村里迓鼓】 為散套首牌,表現的是仙人們的優裕處境。洞天深處,世人不到,遠離紅塵,因而 “無榮無辱,無煩無惱”,脫離了是非的漩渦。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呀! 在世間眾生為蝸角名、蠅頭利而爭爭斗斗的時候,仙人們夜睡到明,明睡到夜,連時光的流逝都不覺得,哪還有什么憂愁和煩惱呢?
【元和令】 細訴得道成仙者的生活。雖然吃的千家飯,不是山珍海味,穿的百衲衣,并非綾羅綢緞,而且都是化來的,用不著親手勞作去生產,不用受那份辛苦,況且 “粗衣淡飯” 足以悠閑地度過時光,天公也沒有什么可怪罪的。竹籬茅舍,所居雖陋,但柴扉靜掩,酒足飯飽,快活逍遙,只好感嘆世人為何要整日間為衣、食、住、行、名、利而終日勞碌。
【上馬嬌】 與 【勝葫蘆】 主要是唱給那些一心要博取功名,爭名譽、謀爵位者聽的。因為本劇要度脫的陳季卿就是這樣一個讀書人。封建時代比較優秀的知識分子,大都寄希望于科舉考中,除官授爵,不少人還抱有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的信條。且不說中舉理想能否實現是一回事,就是實現以后能不能以一貫終那還是另一回事。元代知識分子社會地位低下,絕大多數人仕途無望,他們將心中的苦悶與不平傾訴于筆端,在文學創作上反映出來,一些人在思想上則轉而對道家學說產生濃厚的興趣。范康創作此劇也可能與此種現象不無關系
【上馬嬌】 告訴那些熱衷于功名者,“名譽興,爵位高” 并非完全是好事,因為可能那些都是殺人刀。富貴之后,也多有進退維谷、難以處理的人和事,所以 “舒心快意” 的時候不多,“焦蹙損兩眉梢” 的日子倒會不少,對功名富貴不要太過于癡情了。正如 《紅樓夢》 里所說的 “大有大的難處”,人到了一定的地位,處理的事情太多,須要日夜思量。封建社會,政治清明時,廉潔的官吏要為人民辦點好事尚且不易,朝政衰敗時,歪風盛行,官場混濁,好人難以立足,要想做點對國家、對人民有利的事更加困難。不攀附權貴,難以得到名譽、爵位,正直的人不屑于做,奸邪小人卻正得其時、正得其道。即使入了仕途的,還須 “日夜思量計萬條”。誠如俗語說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官場中的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曾使多少忠貞之士翻身落馬,有的竟死于非命?!緞俸J】以“倚晴窗寄傲,杖短筇凝眺,看海上熟蟠桃” 的道家仙人悠閑逍遙的生活,奉勸讀書人放棄功名幻想,步入到這神仙世界中來。
這四支曲出自道仙之口,從整體上說,前兩支曲主要是渲染得道成仙者的生活境界,以及從生活到精神的優越感,后兩支曲子重點在勸告讀書人不要對功名利祿抱有太多的希望,以形成對照。實際上每支曲文里也都存在著對比手法的運用。曲詞本色中蘊含古樸,雖不追求華麗卻不乏文雅。由于是一人所唱,無夾白,曲子間也無賓白,緊密連貫,無有間阻,可給聽眾一氣呵成之感,再加上同臺張子房與葛仙翁必然執漁鼓、簡板從旁予以伴奏,當是很活躍的場面,會產生很強的感染力。但說到底,劇作者所宣揚的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在封建時代可能會對喧囂世界中的蕓蕓眾生給予一點期盼,產生一絲慰藉,在今天這個進步了的時代里,人們會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認識。
《竹葉舟》 是一部神仙道化劇,系根據唐宋間傳說敷演而成,本事見唐代薛照蘊《幻影集》和《太平廣記》卷七十四 《陳季卿》,內容與馬致遠的 《黃粱夢》 有相通之處。在度脫的故事背后,分明寄托著元代知識分子的苦悶、憤懣和牢騷。如果剝去度脫的外殼,就不難發現本劇與多數元雜劇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識分子的心態和情緒。此劇結構佳妙,緊湊生動。從本書所選的曲文即可見范康曲詞的基本風貌。
上一篇:《閨怨佳人拜月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霸亭秋》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