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積
此身非不愛羅衣,月曉霜寒不下機。
織得羅成還不著,賣錢買得素絲歸。
讀此詩時,應與同一題材的另一首詩相比較。那首詩是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張詩確實寫得精警,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徐積的這首詩不那么有名,但在實際上并不弱于張詩。
人皆有愛美之心,這位織女當然也不例外。更何況這綾羅是她親手織出來的,一絲一縷都浸透了她的辛勞,她是多么希望織成之后,制成羅衣穿在自己身上啊!她織啊,織啊,夜以繼日,通宵達旦,月光漸落,霜寒入骨。熬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一匹綾羅終于織成了??墒撬哪芙o自己縫制羅衣呢?她賣掉了羅,又買回生絲來了!
應該指出,此詩的立意與張俞的《蠶婦》是相近的,但它有兩點獨特之處:一、具體地描寫了織女的辛苦,“月曉霜寒”一句尤為生動。二、織女織成綾羅后不得不把它賣掉(當然是為饑寒和賦稅所逼),這是一重悲哀,這在張俞詩中也已寫到。但徐詩最后一句卻揭示了更深的悲哀:她賣羅得錢后,又買回了白色的生絲,這意味著她又要重新開始辛苦地織羅,這種苦難的生活將周而復始,循環無窮,這種不合理的現象也將繼續下去!在這一點上,徐詩比張詩更為深刻,更耐人尋味。
徐積家貧,三歲喪父后由母親撫養成人,而且他六十歲之前一直在家鄉隱居。我們有理由推測,他對織女之苦辛是曾經耳聞目睹的,所以此詩在同類作品中顯得特別的真切動人。
上一篇:王安石《鐘山即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晁端友《宿濟州西門外旅館》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