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蹋銅蹄歌:陌頭征人去
陌頭征人去,閨中女下機。
含情不能言,送別沾羅衣。
此歌又名《襄陽白銅蹄歌》(《詩紀》卷六四),亦名《白銅蹄》(《英華》卷二○一)。據《隋書》所載,梁武帝蕭衍仕齊為雍州刺史(坐鎮襄陽)時,民間曾有童謠云: “襄陽白銅蹄,反縛揚州兒。”識者解釋這首童謠說: “白銅蹄,謂金蹄,為馬也。白,金色也。”指明所謂“襄陽白銅蹄”即是襄陽鐵騎,也就是蕭衍所掌握的軍隊。后來齊主蕭寶卷無道,大失民心,且殺了蕭衍的哥哥蕭㱅,蕭衍便興兵問罪,統率襄陽大軍攻下了建康,使“揚州之士皆面縛”。(“揚州之士”,泛指齊國統治集團及其中央地區的文臣武將。 “面縛”,即反背而縛。 )果應了童謠“反縛揚州兒”之言。梁武帝即位之后,大修文教,更造新聲,懷念起襄陽百姓和那首童謠,便親自作歌三闋,又命他的宰相沈約和了三闋,共六闋,大抵主言送別之情,且皆在襄陽。取童謠之意,全歌名曰《襄陽蹋銅蹄》,被以管弦,并以十六人舞之。此歌不僅在梁宮廷歌舞中興盛一時,在民間亦廣為流傳,特別是襄陽一帶,直至盛唐時期,仍不失其風采。李白在《襄陽曲》開頭一首所寫到的“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鞮,即蹄)。江城回淥水,花月使人迷。”以及他在《襄陽歌》中描述的“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便是此歌流行的情景,可見一斑。
“陌頭征人去”四句,是歌的首闋。全闋通俗易懂,無論是描情寫意還是文詞結構,皆無矯揉造作之感。了解此詩背景之后,一眼便可以看出,蕭衍在這里追憶的是襄陽婦女送軍出征的惜別之情,也可以說是他對襄陽百姓支持他興兵伐齊的感懷。按《隋書·樂志》所言,蕭衍伐齊,興的是所謂“義師”。也就是說,蕭衍伐齊的行動和百姓反齊的情緒產生了一致性。因而,送親人出征的百姓, “牽衣頓足攔道哭”者當不會很多,當然更不會形成“哭聲直上千云霄”的慘狀。然而,蕭衍卻能體念他的士兵同親人們別離的痛苦,毫不掩飾地在詩中描寫了別離之情。你看,那些少婦少女,停了闈房機杼,送情人至田間小路的盡頭,默默無言,淚濕羅衫。情景交融地描述了百姓們送親人出征,描述了百姓是忍受著極大痛楚,并在感情生活和物質生活等方面都不得不有所犧牲的實況。也正是由于百姓們的這些忍受和犧牲,才使蕭衍得以成功。蕭衍極清醒地看到了這一點,因而他的詩句才情真意切、和婉可親。通過詩歌,表達了作者“寄語故情人”的心愿。這比那種以概念認識來描繪正義戰爭,只寫人們如何擁護、如何歡天喜地去送別親人,卻毫無惜別之情甚至什么你即使死去我也“不會悲哀”之類的詩句,則更能動人肺腑。這也正是《襄陽蹋銅蹄》之所以能在較長時期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上一篇:蜨蝶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
下一篇:西長安行|原文|翻譯|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