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
[賞析]
這是一首僅有二十七字的小令,是一支聲情共茂的幽閨少婦秋夜懷人之歌。
從詞牌的名稱同所寫的內容情境來看,它是首 “本義詞”。“練”,是一種絲織品,制作的時候,有一道用木棒在砧石上捶搗的工序。流傳下來的唐代名畫 《搗練圖》 (張萱繪),就很具體真切地描畫了這項勞動的流水過程,其中就有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的一節。搗練,可能就是當時婦女們經常從事的一項極普通的勞動。
但是,這首并非是寫搗練婦女的,而是以小寫意的筆法,描繪了一個少婦因聽到搗練聲而徹夜不眠的情景。先看詞的一二句,“深院靜,小庭空”,這是兩個極短的主謂句,先清楚明白交代了主人公所在的處所和氛圍: 一處平常的小庭院,幽靜而空寂,也許是一所平民的普通住所吧! 正值深秋寒夜,這位孤獨的少婦,該是何等寂寞和凄苦,她枕上難眠,只好挑燈枯坐,或者到庭院徘徊。她在深深懷想遠方的征人,在獨自嘆息、垂淚。這兩句寫得極簡省,言少而意密,體味一下,會感受這六個字的底蘊,“靜”和 “空”,即是客觀環境,更是主人公內心感受的概括。第三句 “斷續寒砧斷續風”,可看作全詞的核心,一句七個字,抑揚頓挫,節奏分明而富有流動感,這砧聲和風,正好和前邊的 “靜”與 “空”相對,相反而成,對立而統一成一種特定的美境。搗練的砧聲被秋風送到耳邊,是很平常的自然現象,但寫得很不尋常。詞中用了兩個 “斷續”詞,其意味立見深厚。一般寫小令,字少,自然處處求簡省,惜墨如金。而這里一下用了兩個,其效果,一是傳達了搗練聲的節奏性,秋風裊裊,砧聲陣陣,庭愈空,砧愈響。其次,可以推想,砧聲之斷續,是因為秋風之斷續。這斷續的秋風和斷續的砧聲,創造作一種凄清、幽遠的氛圍,只有在這種環境氣氛中,最能勾起懷人思遠的綿綿情思,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意境,這在李煜之前,已多有杰作。如班婕妤的 《搗練賦》: “任落手之參差,從風飆之遠近。”劉禹錫《搗練曲》: “爽砧應秋律,繁杵含秋風。”沈佺期: “九月寒砧摧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至于李白描寫搗(和搗練相近) 婦女的 《子夜吳歌》, 更是寫得深思綿邈:“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但以上的描寫,都從搗衣婦女的角度來寫。而李煜這首小令,則是從聽到砧聲的閨中人的角度來寫的,這顯然是生面別開。唐人趙嘏 《聞笛》 一詩中有句: “斷續聲隨斷續風” 是描寫風中笛聲的,李煜此句大概由此成句變化而來。第四五兩句,就從女主人公的角度來直接抒發感受了:“無奈”一詞,成曲筆逕轉之勢,下貫十二字到底,有鋪敘,有渲染,有描述:獨處幽閨的少婦,在寂寞、凄清的長夜,被入耳的砧聲,攪亂了她青春的心境,凝望穿過簾櫳的月光,情思寄向天邊,幽怨難以自己,此時此刻,更覺夜之清冷和漫長,此時此刻,她還能入睡嗎? 作者這里采用了一個倒果為因的手法,即先說夜長人不寐,而后寫砧聲月光同到簾櫳,顯得曲折委婉,饒有韻致。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女主人公的聽覺和視覺感受結合起來,用一個 “和”字把砧聲與月光融匯一處,創造出一種迷離而渾融的藝術效果。能夠產生如此功用,李煜不依仗繪聲繪色的描寫,或借用什么修辭手段,而是采用他一貫擅長的白描手法,加之以嚴密的構思、精巧的安排而成。清代著名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劉熙載在評論白居易的《憶江南》時說: “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以此來評贊李煜的這首小令,也最恰當不過。“深哀淺貌,語短情長。”(陸時雍評《古詩十九首》)就是李煜小詞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像李白的小詩《靜夜思》 一樣,千古傳誦,永不磨滅。
上一篇:北魏高祖孝文帝·元宏《懸瓠方丈竹堂饗侍臣聯句詩》
下一篇:南唐帝·李璟《攤破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