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洵《御將》原文|注釋|賞析
蘇洵
人君御臣,相易而將難。將有二:有賢將,有才將,而御才將尤難。御相以禮,御將以術。御賢將之術以信,御才將之術以智。不以禮,不以信,是不為也。不以術不以智,是不能也。故曰:御將難,而御才將尤難。
六畜其初皆獸也。彼虎豹能搏能噬,而馬亦能蹄,牛亦能觸。先王知能搏能噬者,不可以人力制,故殺之。殺之不能,驅之而后已。蹄者可馭以羈紲,觸者可拘以楅衡,故先王不忍棄其材而廢天下之用。如曰是能蹄,是能觸,當與虎豹并殺而同驅,則是天下無騏驥,終無以服乘耶。先王之選才也,自非大奸劇惡如虎豹之不可以變其搏噬者,未嘗不欲制之以術。而全其才以適于用,況為將者,又不可責以廉隅、細謹,顧其才何如耳。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賢將既不多有,得才者而任之可也。
茍又曰: 是難御,則是不肖者而后可也。結以重恩,示以赤心,美田宅、豐飲饌,歌童舞女,以極其口腹耳目之欲,而折之以威。此先王之所以御才將者也。近之論者,或曰: 將之所以畢志竭力,犯霜露、蹈白刃而不辭者,冀賞耳。為國家者,不如勿先賞以邀其成功。或曰: 賞所以使人,不先賞,人不為我用。是皆一隅之說,非通論也。將之才固有小大。杰然于庸將之中者,才小者也; 杰然于才將之中者,才大者也。才小志亦小,才大志亦大,人吾當觀其才之小大,而為制御之術以稱其志,一隅之說,不可用也。夫養騏驥者,豐其芻粒,潔其羈絡,居之新閑,浴之清泉,而后責之千里。彼騏驥者,其志常在千里也,夫豈以一飽而廢其志哉! 至于養鷹則不然,獲一雉飼以一雀,獲一兔飼以一鼠,彼知不盡力于擊搏,則其勢無所得食,故然后為我用。才大者,騏驥也。不先賞之,是養騏驥者饑之,而責其千里,不可得也。才小者,鷹也。先賞之,是養鷹者飽之,而求其擊搏,亦不可得也。是故先賞之說,可施之才大者;不先賞之說,可施之才小者,兼而用之可也。昔者漢高帝,一見韓信而授以上將,解衣衣之,推食哺之;一見黥布,而以為淮南王,供具飲食如王者; 一見彭越而以為相國; 當是時,三人者未有功于漢也。厥后追項籍垓下,與信越期而不至。捐數千里之地以之,如棄敝屣。項氏未滅,天下未定,而三人者已極富貴矣。何則? 高帝知三人者志大,不極于富貴,則不為我用,雖極于富貴而不滅項氏,不定天下,則其志不已也。至于樊噲、滕公、灌嬰之徒則不然,拔一城、陷一陣,而后增數級之爵。否則終歲不遷也。項氏已滅,天下已定,樊噲、滕公、灌嬰之徒,計百戰之功,而后爵之通侯,夫豈高帝至此而嗇哉!知其才小而志小,雖不先賞不怨,而先賞之,則彼將泰然自滿,而不復以立功為事故也。
噫!方韓信之立于齊,蒯通、武涉之說未去也。當是之時而奪之王,漢其殆哉!夫人豈不欲三分天下而自立者?而彼則曰:漢王不奪我齊也,故齊不捐,則韓信不懷。韓信不懷,則天下非漢之有。嗚呼!高帝可謂知大計矣。
《御將》這篇文章觀點鮮明,論述細密,題為“御將”,重點放在論御“才將”上,這是實出難點,也是從多數出發,與《任相》相比,此文更加簡勁有力。
“御將”即駕馭將才的方法。文章開頭片言居要,開宗明義地提出“人君御臣,相易而將難”的命題。人君駕馭臣下,駕馭宰相容易而駕馭將軍卻困難。本議“御將”,卻帶出個“相”字,有意識地對比而起,突出了御將的這個“難”字。為什么御相容易,在《任相》一文中,他指出:宰相是“節廉好禮不可犯”的人。實際呢?“相”不直接掌握軍隊,欲罷免之,“策書至而布衣出府免矣”。但將帥握有實權,要撤換他就不那么容易了。但蘇洵認為御將之“難”,并不完全指此,主要是從“將”的這類人物的特色來論定的?!皩ⅰ庇惺裁刺厣?蘇洵認為“將有二:有賢將,有才將,而御才將尤難。”至此,相、將雙提,從“相易”逼出“將難?!睆摹皩㈦y”轉出“御才將尤難?!睂訉涌s小,將論點提出來了。開頭便曲折多姿,下筆不凡。
提出論點后,蘇洵論證時仍采取雙提單收的辦法,論證怎么御將的問題:御相以禮,御將以術。一個“禮”字,一個“術”字,明確地提出方法、為什么御相以禮呢?這由相的選用標準決定的。因為“相必節廉好禮者為也,又非豪縱不趨約束者為也。”(見蘇洵《任相》)為什么御將以術呢?因為“為將者大概多才,而或頑鈍無恥,非節廉好禮不可犯者也?!?見蘇洵《任相》)。這也是從“將”的一般特質決定的,將有“賢將”、“才將”兩種,駕馭者以“術”,但其內涵不同?!坝t將之術以信,御才將之術以智。”術的精髓,是“信”是“智”。既簡單,又明確。蘇洵認為“御賢將”像御宰相一樣的容易。故說:“不以禮,不以信,是不為也。”只是御才將難,故說:“不以術,不以智,是不能也?!倍Y與信,是努力可以做到的;術與智,即使努力也未必能做到。這種筆法,真如老吏斷獄,一字之下,概括明確,沒有任何含糊的地方??梢娢墓P蒼勁、有力了。文章至此,再次歸結為“御將難,而御才將尤難?!边@是文章的第一層,初步論證了論點。
第二層,蘇洵用自然界的動物來論證。馬牛羊雞犬豕是人類飼養的六畜。在久遠的年代,六畜也是野生動物。在野生動物中,虎豹用爪抓、嘴咬,馬用蹄踢,牛用角觸。馬牛能家養,虎豹卻不能成為飼養的家畜。蘇洵認為是先王明曉虎豹善抓善咬,人類不易制服,所以殺死或趕走它們。有蹄的能用韁繩拴住,有角的能用楅衡制住。(楅衡,拴于牛角尖上的木頭。) 能被人力控制住的馬牛,先王便不忍棄置,想法使用它們。如果因馬有蹄、牛有角就像對虎豹那樣或殺或趕,那么天下就沒有千里馬、人類也沒有可資穿戴的獸皮和騎乘的工具了。蘇洵從自然物的利用,論證凡是有用之材,便盡量去其有害的因素,而利用其有用的因素,以此印證對將才也如此,消除其短而用其所長。如果因有其短就棄之,天下便無將可用了。這種從自然物來做論據的辦法,能使文章收到淺顯易懂的效果,也能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
從自然界之物,自然地聯系到人:“先王之選才也,自非大奸大惡”盡管有其短,沒有不想用術制之的,盡量保全其有益的才能以利于適用。何況是將才,就不要用“廉隅”、“細謹”等標準去要求他們。廉隅,指行為方正; 細謹,指細心謹慎。只看他們的才能如何罷了。蘇洵接著用歷史上的名將作論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漢代的衛青、霍去病、趙充國,唐代的李靖、李勣是賢將。漢代的韓信、黥布、彭越,唐代的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是才將。賢將很少,那么退而求其次,“得才者任之可也”,才將難御,怎么駕馭他們呢? 文章轉入第三層。其文氣如剝繭抽絲,層層深入;又如開閘放水,順渠而下,時時都有新的境界。
第三層論述“御”的方法:“結以重恩,示以赤心,美田宅、豐飲饌,歌童舞女。以極其口腹耳目之欲,而折之以威?!焙喍灾?,恩威并用。蘇洵常常在辯駁中闡明自己的觀點,這里又重用此法。在講到“用恩”時,先虛設兩種議論: 一種認為“不如勿先賞以邀其成功;”一種主張“賞所以使人,不先賞,人不為我用?!笔窍荣p好呢?還是不先賞好呢? 蘇洵用“是皆一隅之說,非通論也”一句話予以否定。然后提出是否先賞、后賞,應該從“將”的實際出發。將的才能有大小,才小者志小,才大者志大?!叭司斢^其才之大小,而為制御之術以稱其志。”再用養千里馬與養鷹作類比論證:千里馬,志在千里。不會因“一飽而廢其志”。所以對千里馬要食物充足,羈絡整潔,住新馬廄,浴清泉水。養鷹則不然,它抓一雉,就喂一小雀,它捕一兔,就喂一老鼠。讓它知道,不盡力擊搏就沒吃的。如千里馬就得先賞。如鷹就不必先賞。意思是說,將才大的要先賞,將才小的不先賞。從辯駁中,初步說清了自己的觀點。為讓觀點服人,又用漢高祖劉邦御將的史實加以證明。一見韓信、黥布、彭越,立即授以上將、王侯、相國的高官顯位,盡管當時三人并無功于漢。最后得三人之力將項羽困于垓下。當時,天下未定,而三人已富極,貴極。因為漢高祖知道三人志大,不使之“極于富貴,則不為我用?!奔词棺屗麄儭皹O于富貴”了,沒有消滅項羽,他們也不會因富貴而停息不前。漢高祖對樊噲、滕公、灌嬰等人就不同了,他們只有攻取一城、克陷一陣,然后才增其爵祿,否則,一年也不提拔一次,直到項羽敗亡,天下大定,樊噲等人才得封侯。這不是漢高祖的吝嗇,而是知道他們才小志小,不先賞賜,他們不會怨恨。先賞賜了 他們反而不會進取了。
最后,“方韓信之立于齊、蒯通、武涉之說未去也。當是之時而奪之王,漢其殆哉”等等,用韓信的事實證明漢高祖的處置得當,進一步論證了御將的方法。韓信自立齊王,蒯通以相人術去說韓信,讓韓信警惕,否則會遭殺身之禍。韓信認為自己功多,漢高祖不會負心于他,拒絕了蒯通的勸說,武涉是項羽的使者、他受命去同韓信講和,答應楚、漢、韓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當此之時,劉邦身邊有人勸劉邦奪去韓信齊王的頭銜,漢高祖說:“大丈夫當什么假齊王。封為真齊王吧?!闭l不想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但韓信說:“漢王不奪我齊也。”即信任劉邦,感激劉邦。當初,漢王劉邦舍不得將齊地賜給韓信,韓信就不會懷漢王的恩,韓信不懷恩,那么,天下就不會歸漢家所有了,這一層是從劉邦用韓信的效果出發,來論述對將之才大者,不僅要先賞,而且要厚賞。也就是前邊說的“結以重恩,示以赤心”。姜鳳阿曰:“老蘇善讀史,看破高祖駕馭英雄之術。特作此論。”道出此篇主旨。(見《三蘇文選》)
綜上所述,這篇文章在寫作上可以總結三點。一是“御將”是正面論述駕馭將才的問題,一般而言,擺出一二三幾條理由就行了,但蘇洵不然他虛設論敵,從駁難中去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文章就自然顯得有針對性,有論辯力了,從行文而言。也比平板的正面論述顯得生動活潑。一是每個關鍵處所的論證,常常是提出論點后,先用自然物來作論據、然后進而用史實論證。這種類比方法,既使艱深的道理顯得通俗易懂,又達到了反復論證的目的,由于一是“物”,一是“人”,即使講的道理一樣。卻又無重復之感,三是采用層層深入的方法,既突出了重點。又能兼及其他,讀此文,如入構筑精巧的園林,每進一層,別是一番景象,但又前后勾連,渾然一體,令人味之無窮。
上一篇:韓愈《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御風辭》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