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歐陽修《峴山亭記》原文|注釋|賞析
歐陽修
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蓋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荊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 羊祜叔子、杜預(yù)元凱是已。方晉與吳以兵爭,常倚荊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于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yè),其功烈已蓋于當(dāng)世矣。至于風(fēng)流余韻,藹然被于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蓋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傳言叔子嘗登茲山,慨然語其屬,以謂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于無聞,因自顧而悲傷。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凱銘功于二石,一置茲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 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yuǎn)歟?
山故有亭,世傳以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屢廢而復(fù)興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寧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輝以光祿卿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壯,又大其后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dāng)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 又欲紀(jì)其事于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并傳于久遠(yuǎn)。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
余謂君知慕叔子之風(fēng),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出沒于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登高,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者自得之。至于亭屢廢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fù)道。
熙寧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歐陽修記。
本文是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歐陽修應(yīng)襄陽知府史中輝之請而作的一篇碑記。
峴山,在湖北襄陽(今襄樊市)南,東臨漢江。晉初羊祜、杜預(yù)相繼鎮(zhèn)守襄陽,勛業(yè)卓著。羊祜,字叔子,晉武帝時任都督荊州諸軍事,駐襄陽,與東吳陸抗對峙,彼此不相侵?jǐn)_。后入朝陳伐吳之計,舉杜預(yù)自代。杜預(yù),字元凱,伐吳有功。羊祜守襄陽時常游峴山,置酒言詠。曾對人說: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古來賢士登此遠(yuǎn)望,皆湮沒無聞,不可得知,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當(dāng)此山也。其后,襄陽百姓于峴山建羊公廟、立碑以為紀(jì)念,歲時餉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預(yù)因名為“墮淚碑”。杜預(yù)平吳之后,勒功于二石,一置峴山上,一投漢水中,以為或陵谷有變,終可存一石而留名后世。峴山因二人而知名。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史中輝以光祿卿來守襄陽后,出于愛護當(dāng)?shù)孛麆俚男那?,將亭擴大修建,又“大其后軒,使之與亭相稱”,原是一件好事。不過據(jù)文中所敘史中輝求記原委:“君知名當(dāng)世,所至有聲。襄人安其政而樂從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軒為‘光祿堂’,又欲紀(jì)其事于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并傳于久遠(yuǎn)。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于余?!笨磥恚肪笥浭窍尻柸艘⒈疄樗浌?,事出有因。然細(xì)味“君皆不能止也”句,所謂“不能”者,恐系“不為”也。以史氏在襄陽的政治地位,想要阻止此事,并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難事。如此,則其千載慕名,竊比叔子、元凱,欲與二人之名并傳后世之私心,不言而喻。以襄人云云,只是史氏求記的借口而已。既來求之,又不便斷然拒絕。但作者一向不喜趨時邀譽,下筆時也是頗費斟酌的。好在題目是為峴山亭作記,因而入手擒題,由山、亭及人,由羊祜寫到杜預(yù),對這兩位勛業(yè)卓著的前賢汲汲于身后之名表示婉嘆,然后帶出史中輝求記原委。因此,借題發(fā)揮,因山及人,由此及彼,以古喻今,贊先賢生前之德之功之偉業(yè),啟示后人,應(yīng)是本文立意之所在。如以為本文意在譏先賢之汲汲好名,斥中輝之竊思附驥,恐非作者初衷。
“簡而有法”是歐陽修在理論上的建樹之一,也是他在創(chuàng)作上努力貫徹的原則之一。從以古喻今的立意出發(fā),本文從構(gòu)思到謀篇,匠心獨運,實踐了“簡而有法”的主張。作為一篇碑記,原應(yīng)具體描寫山之景觀,記述亭之興廢。由于作者意在抒發(fā)由峴山這一名勝所引起的感慨,對山的自然風(fēng)貌,只以數(shù)語加以勾勒:“峴山臨漢上,望之隱然?!薄叭羝渥笥疑酱ㄖ畡賱?,與夫草木云煙之杳靄,出沒于空曠有無之間?!睂νさ呐d廢情況,略而不述。這樣的寫法在碑記文中別具一格。有所略才有可能詳。在這篇不到六百字的短文中,作者縱論古今,以雍容不迫的筆調(diào)寫三個不同時代的政治家其人其事,敘事與議論兼見,寄感慨于其中。峴山雖小,但西晉、六朝風(fēng)流名士在這里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可寫者甚多。作者緊扣題目,只寫與山亭無論今昔均有直接關(guān)系的人和事,由羊祜、杜預(yù)到史中輝,記敘集中,不枝不蔓,轉(zhuǎn)接自然,了無痕跡。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雖因羊、杜、史汲汲于身后名有所感慨,意在肯定對人生真正價值的追求,并不處處顯示自己的高情逸致,卓然不群。作為一位后輩政治家,作者對先賢由衷地仰慕,用大段文字表達了謙恭緬懷之情,盛譽他們的赫赫勛業(yè),“足以垂于不朽”,力透紙背,如洪鐘巨響。對其汲汲于身后名,則不作過多的議論,僅用三言兩語,出以委婉的口氣,如在寫足羊、杜“足以垂于不朽”之后,筆意頓轉(zhuǎn),用疑問句式表達自己的困惑:“余頗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慮歟?將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遠(yuǎn)歟?”對同輩友人的史中輝,作者又懷抱探討人生意義的誠意,似作長夜之暢敘,沒有反唇相譏,問其有無元凱之功、叔子之仁,唯贊其“所至有聲”,用勉勵的語氣表達肯定的推論:“君知慕叔子之風(fēng),而襲其遺跡,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并說:“襄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欲書也?!毖酝庵猓M灰钾?fù)襄人的愛戴,宜在政事上追步先賢,有所建樹。作者用筆精警,言約意深,柔婉親切,藏鋒斂鍔,精光內(nèi)含,“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辭,使人讀之娓娓不倦?!?(金趙秉文《竹溪先生文集引》) 可謂“簡而有法?!?/p>
清人劉熙載評韓愈、歐陽修及曾鞏文風(fēng)之不同時說:“昌黎文意寫來得硬直,歐、曾來得柔婉……柔婉正復(fù)見涵養(yǎng)也。”(《文概》) 不過,他沒有具體指出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涵養(yǎng)”。依筆者淺見,它包含著作者對為人之道和為文之道的獨到領(lǐng)悟和見解。換言之,這“涵養(yǎng)”來自一位杰出作家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深刻把握,反映出一個杰出作家多方面的修養(yǎng)和良好的素質(zhì)。以本文證之,作者在高度頌揚先賢的同時,又敢于透示出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對人生的功與名,又能放眼宇宙無限而人生有限這一根本矛盾來加以把握。如對羊祜的憂生,盛唐詩人李白在其名作《襄陽歌》中曾無限感慨:“君不見晉朝羊公一片石,龜頭剝落生莓苔; 淚亦不能為之墮,心亦不能為之哀?!边M而表明“誰能憂彼身后事”,抒發(fā)出及時行樂的思想。而歐陽修只以“然獨不知茲山待己而名著也”一句,加以辨析: 好名之心,抑是人之常情; 只要峴山常在,祜名當(dāng)與同存,又何必懼其身后名滅?一語破惑。對杜預(yù)“銘功于二石”,則放眼宇宙萬物的無窮變化:“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石有時而磨滅也?!闭翟⑸砗舐暶槐丶臣骋郧蟮纳钜?。將人生的真正價值仍歸結(jié)于立功立德的意義,留給史中輝去思索,也讓百代讀者回味不盡。其墨氣不到之處,“幽情雅韻,得騷人之旨趣為多”。(同上)見出一位志在改革北宋王朝積貧積弱局面,重實際,輕虛名的政治家的襟懷,一位史學(xué)家明睿的眼光和剛正的品格,兼見出高瞻遠(yuǎn)矚的哲人的風(fēng)采。如此,“簡而有法”的創(chuàng)作原則,正意味著對作家的素質(zhì)、涵養(yǎng)的高層次的要求。
上一篇: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永州八記之八)》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歐陽修《峽州至喜亭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