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蘇軾《書蒲永升畫后》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古今畫水多作平遠細皺,其善者不過能為波頭起狀,使人至以手捫之,謂有洼隆,以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與印板水紙爭工拙于毫厘間耳。
唐廣明中,處士孫位始出新意,畫奔湍巨浪,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盡水之變,號稱神逸。其后蜀人黃筌、孫知微,皆得其筆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壽寧院壁作湖灘水石四堵,營度經歲,終不肯下筆。一日,侖皇入寺,索筆墨甚急,奮袂如風,須臾而成,作輸瀉跳蹙之勢,洶洶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筆法中絕五十余年。
近歲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與畫會,始作活水,得二孫本意。自黃居采兄弟、李懷袞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勢力使之,永升輒嘻笑舍去。遇其欲畫,不擇貴賤,頃刻而成。嘗與余臨壽寧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發為立。永升今老矣,畫亦難得,而世之識真者亦少。如往時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畫水,世或傳寶之; 如董、威之流,可謂死水,未可與永升同年而語也。
元豐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黃州臨皋亭西齋戲書。
這是一篇談論繪畫的跋文。作者不但是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的大作家,也是北宋時期頗有名氣的書畫家。因而對繪畫藝術有著精深獨到的研究和見解。
這篇跋文寫作上最顯著的特點是“以記為論”,把敘事、寫景、議論巧妙地熔為一爐。既有引人入勝的文學性,又有發人深思、使人玩味不盡的哲理性。文章通過畫水技巧的演進,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繪畫中“形似”和“神似”的理論。
要闡釋某種觀點,說明某一道理,許多作文者往往引經據典,一股腦兒地塞給讀者一大堆生硬、枯燥的理論和教義,使讀者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啃”,甚而至于輟卷作罷,視為畏途。
東坡在闡述自己的見解與主張的時候,完全摒棄了這種空洞乏味的說教,而是通過自己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細膩感人的描繪,巧妙地把讀者引入一座畫的長廊。在長廊里,掛滿了古往今來許多畫苑高手的作品,濃淡相映、風采殊異,使讀者在鑒賞優劣的同時,很自然地玩味到其所藏的底蘊。
作者首先引導我們觀賞的是一批規范、呆板的“工筆”畫。在這些畫卷上,畫水者雖然能用細膩的線條表現出水的“波頭起伏”,甚至讓人產生用手摸上去會觸摸到水面“洼隆”的感覺,但也只是“與印板水紙爭工拙于毫厘間”,僅能產生膚淺的“形似”效果而已。其所描摹的是平面化的、毫無生氣和立體感的死水一潭。
而怎樣才能變“死水”為“活水”呢?東坡先生又引導我們欣賞了另外的幾幅畫卷。這些作品與前者較之,風格迥異,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奇峰險壑、嶙峋怪石間,一脈清流奔湍而出,隨著“山石曲折”濤聲裂岸,白浪滾滾如連天飛雪。這是唐僖宗年間名畫家孫位的作品,“號稱神逸”。
——蜀人孫知微的一幅,激流澎湃,奔騰不羈,“洶洶欲崩屋”,氣勢。愈見恢宏浩大。
——“近歲成都人蒲永升”臨摹壽寧院水,“每夏日掛之高堂素壁,即陰風襲人,毛發為立”,愈益生動逼真。使人猶如置身湖心水榭之中,非但可以觀賞到水在涌動流淌時的萬千意態,還能感覺到其襲人的陣陣涼氣。
東坡先生在對以上諸幅畫水作品的描繪上,可謂是文筆恣肆、渾灑自如,既有出人意表的夸張,又有聯翩多樣的比喻,把人引入一個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水的世界。
如果說對以上諸多畫卷的描繪,是東坡先生并列擺在讀者面前的幾條橫線的話,那么對畫水中的“形似”與“神似”理論的闡釋,則是貫穿全篇的一條縱線。作品正是通過以記為緯,以論為經的縱橫交織,闡明了要使作品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境地所必須具備的幾個因素。
其一,要“盡水之變”,“隨物賦形”。通過認真細微的觀察,掌握水的本質特征和它在流動中“隨物賦形”而產生的種種變化。只有這樣作出的畫才能表現出事物的神理,產生“神似”的藝術效果。
其二,在作畫之前要象孫知微一樣“營度經歲”,進行充分的醞釀和構思,直至醞釀成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與手”,形成“不能不為”的創作沖動的時候,再“奮袂如風”一氣呵成。
其三,“性與畫會”,作畫者要象蒲永升一樣,性情開朗、不拘小節,不趨炎附勢,不追名逐利,矢志獻身藝術。只有具這樣高尚情操和性格特點的人,才能在藝術的天地里自由地馳騁,縱情地遨游!
東坡之論,豈只適用于畫苑一圃?其對文學創作、戲劇創作乃至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不也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嗎?
唐代古文運動領袖之一的柳宗元認為:“凡為文,以神志為主。”東坡的《書蒲永升畫后》與柳子的見解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謂英雄所見略同矣!
蘇軾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才華橫溢、獨樹一幟的文學巨匠,他的散文和詩詞體現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他與歐陽修一起領導了北宋時代的古文運動,提倡繼承韓 (愈) 柳 (宗元),反對因襲模仿。同靠文辭的艷麗雕鏤,一度稱霸文壇的西昆派文人進行過長期的斗爭。由于他們的積極倡導和努力推進,終于滌蕩廓清了西昆派的浮靡文風,黜放繼西昆派而起的“怪奇險澀之文”。從而使內容充實、表達平易自然的嶄新文風在北宋文壇上得以形成,并為以后明清兩代散文的發展鋪設了一條健康平坦的道路。
《書蒲永升畫后》在某種意義上,是東坡先生倡導革新文風的一個范例。
上一篇:蘇軾《書秦太虛題名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書韓魏公黃州詩后》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