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撼庭秋》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
此詞寫別后相思,鏤骨銘心。北宋承平宰相晏殊向以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著稱于世,其《珠玉詞》在雍容華貴之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閑愁,而這首《撼庭秋》則是另有一番情景。此詞寫別后相思,傾訴心中深深的思戀和苦惱,拋撇開慣常的富貴氣而顯得極其清苦,以至成為《珠玉詞》中的別調(diào)而傳誦一時。
詞由主人公與心上人別后音信杳然,難寄深情開始。“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戀人別后,不知今在何方? 是在途中,或許已達(dá)目的地? 總之,路程遙遠(yuǎn),千里迢迢,音書難寄! 所以“此情難寄”之“恨”所包含的感情也就特別豐富和復(fù)雜,有掛念、擔(dān)憂、焦慮、相思熾情等等,一“恨”字,統(tǒng)括了此時此地的心情,也是愛的極致心理的表露。那么主人公是如何渡過這段特別難熬的時日呢? “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zé)o寐。”這里選擇典型的閨閣環(huán)境,因此看來這位主人公是位女性。自從戀人走后,她便獨居閨中,日夜盼望早日得知遠(yuǎn)方人的消息,晴雨無阻,苦思不已。每逢月上中天,如水的月華透過薄薄的紗窗,傾瀉進(jìn)房內(nèi),照在她失神的臉上,寫月圓人不團(tuán)圓。而秋雨陣陣轉(zhuǎn)冷,梧桐秋雨點點滴滴,涌向心頭,使她心緒煩亂而引起對遠(yuǎn)方人的懷念。團(tuán)圓之月,容易觸動離別愁緒,秋雨滴梧桐,對深閨獨處的人,聽起來加倍難堪,因此就顯得特別凄涼漫長。就這樣,不知經(jīng)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
難道她不想登高望遠(yuǎn),早點看到遠(yuǎn)方人歸來的身影嗎? 不是的,她豈止思念,而且天天登樓眺望。只是“樓高目斷,天遙云黯,只堪憔悴。”主人公登上最高樓,從早到晚一直凝望,天是那么高遠(yuǎn),云又是那么陰沉與黯淡,沉甸甸灰濛濛的黯云不但遮斷了登樓人的視線,而且在登樓人的心上投下一團(tuán)陰影,仿佛是一種失望的征兆,怎么不使主人公感到難堪而憔悴呢? 正在愁苦之際,她瞥見了室內(nèi)大紅的蠟燭,頓時逗起她一段美好的回憶和感慨。“蘭堂”指布置華麗的廳堂,或許她與心上人曾經(jīng)在這里渡過海誓山盟、互訴衷曲、耳鬢廝磨、形影相依的溫馨與幸福時刻,徹夜高燒的紅燭便是親切的見證人。“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心長焰短”既寫蠟燭的外形,又意味深長地象征著有心人悠長的思念和悠長的怨恨,以及希望的渺茫。與前面“天遙云黯”相呼應(yīng),顯得細(xì)膩婉曲而動人。“向人垂淚”一句則用擬人手法,移情于紅燭,以蠟燭向人垂淚表示主人公心里難過。想當(dāng)初,兩人相聚,情深意濃,紅燭高燒,滿室生輝,而今紅蠟垂淚,依依惜別。于秾麗中透出悲涼。數(shù)句傷心語寫得極其飽滿,景真情足,精美無比。全詞代人賦清苦,設(shè)身處地,如出己心,是一篇有優(yōu)美的“怨”的情思的愛情小品。
上一篇:《詩經(jīng)·摽有梅》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晏殊·無題》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