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木瓜》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詩經·衛風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中有不少描寫愛情的優美詩篇,《木瓜》就是其中之一。通過相互贈物的描寫,抒發了男女之間的情愛。本詩不以主動追求愛情的女方為第一人稱,而是以被姑娘相中的小伙子的口吻寫的。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各章的句式基本一樣,只換了“木瓜”、“木桃”、“木李”,“瓊琚”、“瓊瑤”、“瓊玖”幾個詞。木瓜,成熟的果實金黃,可食,亦可供賞玩。木桃又名樝(zhā楂)子。果實圓狀或洋梨狀。木李,果實球形,黃色或紫紅色。在詩中都可理解成果實。瓊琚、瓊瑤、瓊玖皆指美玉,可理解為佩玉。首章大意是說:小伙子接到心愛的姑娘投來的木瓜,真是又驚又喜,欣然解下腰間佩戴的美玉回報,他是多么能體察姑娘一片赤誠的心意啊! 贈送的是瓜果,回報的卻是美色佩玉,不僅僅為的是回報,而是表白自己永遠和她相好。姑娘薄施,是那樣率真,小伙子厚報,是那樣厚實鐘情,從中我們看到了古樸的民風。二、三章意略同。
上古采集野果的工作,一般由女子擔任。她們在勞動中看中某個自己喜歡的小伙子,往往大膽而又含蓄地投擲果實以傳遞情意。這種社會風俗,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晉代文學家潘岳貌美,每次出門都有許多女子將他圍起來,向他投擲瓜果。唐代皇甫松有詩云:“無端隔水拋蓮子。”(《采蓮子》)直到今天,西南少數民族還可以看到這種遺俗的影子。
乍看起來,此詩內容較簡單,但細細揣度,男女贈答卻頗有韻味。從《詩經》描寫男女愛情的詩篇中,我們不難發現女子為愛情主動的一方的比男子的要多。因此可以說,在《詩經》時代,“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教在民間的約束尚未達到封建社會那么森嚴和頑固的程度。女子主動追求男子,大膽拋出愛情信息之果視為常事;不止于此,她們有時還有戲謔男子的言語和舉動。此詩沒有停留于姑娘、小伙子的調情逗趣,它著意地刻畫了一對青年男女兩情初通相互贈物的情景。在愛情面前,他們大膽熱情,毫不掩飾、造作。但這決非輕狂、放蕩,姑娘熱情并非水性楊花,小伙子重情更非輕薄兒。《詩經·靜女》中的姑娘饋送的僅僅是彤管、荑草,卻讓小伙子欣喜若狂,因為那不是普通的東西,而是愛情的信物。木瓜、木桃、木李,更是物輕情重,小伙子又豈敢怠慢?讀完全詩,我們眼前展現出一幅洋溢著勞動歡悅氣息的風情畫,耳邊奏響了一曲充滿浪漫情調的田園情歌。
這首詩采用復沓的形式,反復的歌唱,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姑娘小伙永結情好的意愿。語直情濃,辭淺意深,感情濃烈不俗,格調歡快明朗,韻味悠長。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歷來頗有爭議,《詩序》說,“美齊桓公也”,因齊桓公救衛,衛人為表達感激之情,欲厚報桓公而作此詩。又有云“朋友相饋贈之詩”等。而朱熹《詩集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辭,如《靜女》之類。”倒是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此詩的主旨,筆者也認為這是一首質樸優美的愛情詩。
上一篇:《張孝祥·木蘭花慢》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柳惲·雜詩》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