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遣悲懷三首》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謝公最小偏憐女,嫁與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又稱《三遣悲懷》,一向被古今論者稱為悼亡詩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具體論詩時,特別是由詩及人時,又有較大分歧。有的同志認為,詩中表現(xiàn)了元稹對妻子的“真情實感”,比較最接近于近代意義上的“真正愛情”;有的同志則認為,元稹其詩雖好,而其人品格卑微,韋叢亡后“納妾安氏”,可見“愛情并不堅貞”。其實,這兩種看法都有一定偏頗。筆者認為,既不能說《遣悲懷》中對“愛妻的感情是最純真的”;也不能因元稹后來納妾續(xù)弦,而說他的感情是虛偽的。并應(yīng)透過他輾轉(zhuǎn)反側(cè)的失偶之悲,進一步看到他不可言狀的仕途隱憂。
這組詩當作于元和四年(809),即元稹的愛妻韋叢辭世的當年。當時,元稹因劾嚴礪違法等案,為執(zhí)政者所忌恨,命分司東都。這實際是一種貶降。后又因其彈劾奏豪官十余案,朝廷惡其專擅,罰俸一季,召還長安。接踵而至的打擊,使元稹的心緒很壞。他在《琵琶歌》中所說的“去年御史留東臺,公私蹙促顏不開”,正是這種心情的反映。因此寫于這期間的《三遣悲懷》,除了抒發(fā)悼亡之情外,自然免不了夾雜自己仕途坎坷的深憂。
第一首詩是寫韋叢生前的艱辛生活和死后自己的懷念、抱憾之情。首句先以東晉宰相謝安最寵愛的侄女謝道韞作比,點明韋叢是父親最小的也是最偏愛的一個女兒。這一是言其在娘家的地位不尋常,為后面寫其“貴”而不“嬌”張本;一是言其有出眾的品貌和才華。“謝公”,即謝安,這里是用以比韋叢的父親韋夏卿。他官至太子少保,地位顯赫,與謝安有相似之處。下一句也是用典。“黔婁”,春秋時齊國的貧士,清高而有才學(xué),詩人用以自比,并含有韋叢屈身下嫁之意。這句是說,自韋叢嫁過來之后事事都不如意。中間四句是寫韋叢的品德和對自己的體貼:看我沒有衣服穿,就翻箱倒篋地去尋找;我纏著她要酒吃,她就拔下頭上的金釵去換錢。家里只用豆葉一類野菜充饑,她卻吃得很香甜;沒有柴燒,她只好依賴老槐樹落下的葉子添灶。前二句一從韋叢著筆,一從詩人落墨,但均可看出韋叢對元稹的深情。后二句雖然不免有些夸張,但也足以表現(xiàn)韋叢作為大家閨秀而安于貧賤的美好品質(zhì)。最后二句是說,如今自己雖然俸祿已厚,但可惜不能和她共享了,只好設(shè)祭和請僧道為她超度亡靈以寄托自己的哀思。詩人的悲悼之情和抱憾之意自在言外。
第二首詩是從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上,進 一步描寫韋叢,并抒悲懷。首二句是總起,以引起下文。接著便寫昔日的“戲言”已成為現(xiàn)實。“衣裳已施”,顯然是詩人遵妻子的遺囑而為,這表現(xiàn)了韋叢的善良。但妻子生前做過的針線活兒卻原封不動地保存著,而不忍打開。這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遵遺囑將遺物廣施于人,一方面又怕睹物傷情而徒增思念之苦。于此詩人的無限哀惋之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二句于細微處見真情,不僅抒發(fā)了詩人對愛妻的深切懷念,而且也說明韋叢生前是一個疼愛婢仆、樂施行善的女子。最后二句,先宕開一筆,說喪偶的遺恨世人都在所難免,似有自我寬慰之意;但接著便一轉(zhuǎn)說,而對于象自己與韋氏這樣的貧賤夫妻來說,一旦永訣,那么對過去共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不堪回首的悲哀。這兩句詩從泛寫到實指,不僅有力地收結(jié)了全篇,而且給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如果說前兩首詩主要是“悲君”,即悲悼亡妻的話,那么第三首詩則是側(cè)重“自悲”的。詩人“自悲”者何來呢? 從詩意看,似乎一悲人生有限;二悲韋氏死后只留一女而無男(詩人以西晉的鄧攸自比,鄧攸善良而無子);三悲自己將來死后不能與韋氏同穴,而他生又不能“緣會”。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且此詩旨在悼亡,也不便他訴。另一方面,如果聯(lián)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其所悲者頗多,可謂一言難盡。一句“百年都是幾多時”,蘊藏著詩人多少感慨啊! 元稹自貞元十五年(799)初仕于河中府,至元和五年(810)被貶江陵,這十余年間,升沉不定,備嘗仕途風(fēng)塵之苦。因此,“平生未展眉”五個字,不單是對韋叢生前困苦生活的概括,也不啻夫子自道! 但有人指責(zé)元稹在韋氏死后納妾、續(xù)弦,而說“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情是虛假的,也是不合適的。所謂“終夜長開眼”雖然未必真如此,但這癡語卻反映了詩人的癡情。
這組詩在藝術(shù)上頗有可取之處。首先,詩人采用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位賢妻的形象。她出自名門而不嬌貴;身為官宦之妻而憐婢仆;家中并不富裕而樂施于人。這個藝術(shù)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三遣悲懷》感人至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這組詩具有較典型的悲劇性,以其特有的崇高美感人。古人說:“死生亦大矣! ”一般地說,悼亡這一主題本身就具有悲劇性。但死亡本身并非都具有崇高美。而此詩中的韋叢之死則有其特殊的感人之處。其一,這位賢惠的女子之死的本身,就令人同情、哀惋。詩人把她的優(yōu)良品質(zhì)寫得愈充分,其死就愈令人惋惜。其二,這位才高而品佳的女子太短命,她和元稹婚后僅僅七年,就以其二十七歲的美好年華而辭世,怎能不令人倍加痛惜呢? 其三,在她短短的人生旅途中備嘗辛酸;而她死后,詩人的家境卻好了起來——“今日俸錢過十萬”。然而這一切卻享受不到了。這又怎能不令人深深地為之遺憾呢! 由于以上原因,便使這組詩滲入“悲的因素”,從而達到了“美的極致”。復(fù)次,這組詩將律詩口語化,文字通俗,詞淺情深,也是人們愛讀的一個原因。清人孫洙說:“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范圍者。勿以淺近忽之。”其實,“文須通俗方行遠”。“淺近”,恰恰使它贏得了更多的讀者。
上一篇:《周邦彥·還京樂》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李清照·醉花陰》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