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攀龍《與魏使君宿龍洞山寺同賦》詠[山東]·龍洞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明)李攀龍
秀色中峰獨不群①,藤蘿二月已紛紛。
諸天近海金銀氣②,雙峽長青錦繡文③。
塔影半空懸落照④,溪流一曲灑浮云⑤。
縱令洞口龍吟發(fā), 郢調還須讓使君⑥。
【題解】龍洞山位于濟南東南方向,距城10公里。以山有龍洞而得名。又傳說夏禹曾登山起蟄龍治水,亦名禹登山。龍洞在西峰懸崖上,洞口高8尺,闊4尺,洞內高爽如殿堂,洞壁有石刻造像。東西走向,深里許,幽奧深邃,忽斂忽舒,怪石倒掛,泉出壁隙,相傳為龍藏之所。龍洞下原有龍洞山寺,一名壽圣院。此詩是作者嘉靖三十五年(1556)至隆慶元年(1567)閑居家鄉(xiāng)時所作的紀游詩,寫龍洞山的秀麗景色。魏使君,濟南知府魏裳。
【作者】
李攀龍,明代詩人,生平見前河北《登真定天寧閣》詩。
【注釋】
①秀色中峰:指龍洞山的中峰獨秀峰。②金銀氣:傍晚時分海天相接處呈現(xiàn)出來的似黃似白的云氣。③此句寫從圣壽院向東南和西南的兩條山峪中,長起了青草,與樹木新長的綠葉交相映襯,如文采錦繡一般。④塔:報恩塔,在東龍洞峰,建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為供奉觀音的七層石塔。⑤一曲:溪流的彎曲之處。⑥郢調:古代楚國郢都優(yōu)美的樂曲。典出宋玉《對楚王問》: “客有歌于郢(楚國都城)中者,其始曰《下里》、 《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 《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上一篇:(明)胡纘宗《踏城南諸泉》詠山東黑虎泉詩詞
下一篇:(金)元好問《濟南雜詩十首錄二》詠山東濟南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