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景熙《焦山寺》詠[江蘇]·焦山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林景熙
山裹中流水作林, 寶蓮鰲背翠沉沉①。
半空但覺煙嵐合, 三面不知風浪深。
仙井浴丹開曉日, 海門浮玉淡秋陰②。
洞深瑤草無人采③,瘞鶴殘碑浸碧潯④。
【題解】焦山在鎮江東北長江中,因東漢末焦光隱居于此而得名,又名浮玉山。山如中流砥柱聳立于長江的滾滾白浪之中,氣勢雄偉,自古為游覽勝地,西山摩崖題名石刻,有南朝以來200多名人題刻。焦山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原名普濟庵,宋名普濟禪寺,元易名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時賜名定慧寺,是江南佛教勝地之一。此詩寫焦山及焦山寺高古神奇的景色。
【作者】
林景熙(1242—1310),宋元間詩人。景熙,或作景曦,字德陽,或作德旸,號霽山,南宋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進士,授泉州教官,歷任禮部架閣,轉從政郎,入元不仕,隱居鄉里,教授生徒,多與宋遺民往來。其詩多托物比興之作,借景抒懷,聲情凄婉,寓故國之思,有《霽山先生集》。
【注釋】
①寶蓮:佛像下的蓮花座,此代指焦山寺。鰲背:大龜之背。此處意謂焦山為神龜所負,浮于江上。②海門:焦山附近的夷山和松寥山,古稱海門,今已連成一島。浮玉:焦山的別名。謂焦山如碧玉浮江。③草:仙草。④瘞鶴殘碑:著名摩崖刻石,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正書,時代和作者眾說紛紜,其書法歷來評價甚高,原在焦山西麓石壁上,宋以后崩落長江中,清康熙時移置山上,后砌入定慧寺壁間,今殘石尚存。碧潯:綠水邊。唐元稹《桐花》詩:“丹鳳巢阿閣,文魚游碧潯。”
上一篇:(唐)張祜《題金陵渡》詠江蘇金陵渡詩詞
下一篇:(明)王世貞《望焦山》詠江蘇焦山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