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氏逸書考》的主要內容,《黃氏逸書考》導讀
《黃氏逸書考》,原名《漢學堂叢書》,是清代的一部輯佚類叢書,清黃奭輯。黃氏曾輯佚書280余種,付刊甫竣,正值咸豐兵變,避亂鄉居,遺版寄僧。寺僧不知護惜,散失數十種。清光緒年間,有書客請他的兒子黃澧經理印行此書,舍去不完整及患漫過甚的部分,僅薦220余種,并妄更名為《漢學堂叢書》。后來,此書輾轉到了王鑒手中,王鑒為之陸續搜集補充,又得到了江都秦更年的鈔目,共增加了59種,于民國十四年(1925)正名為《黃氏逸書考》出版。但王氏于校勘頗疏,且又倉促成事,所以缺版斷頁之處未得糾正。民國二十年(1931)秋,江淮發生大水災,書版又被水毀壞。此書輾轉到了朱長圻手中時,已經殘失很多。
朱氏不忍鄉邦文獻就此淹沒,于是請擅長于版本目錄之學的友人葉仲經校讎此書,歷時2年。并且求教于南通周雁石先生,又在揚州故家得到黃氏手稿20余冊。這樣,不但訂補了許多錯誤之處,而且除王氏所印行的285種外,新增加了謝承《后漢書》、曹嘉之《晉記》兩種。民國二十三年(1934)付梓,1984年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又據朱氏補刻本重印。
黃奭,清道光、咸豐間人(生卒年不詳),字右原,江蘇甘泉(今揚州市)人。道光舉人,曾任刑部郎中。世為富商,卻獨聰敏好學,師從宿儒江藩,專修漢學。曾奉師命,博引群書而注成《爾雅古義》12卷。后又獨學10余年,輯有《高密遺書》13種。其他著作有:《端綺集》28卷,《杜詩注》3卷,《存悔齋集》等。
該叢書共285種,所輯均為自漢至六朝的遺書及逸書,分為四類。其中漢學堂經解112種,分易、書、詩、禮、春秋、五經總義、小學等類;通緯72種,分河圖、雒書、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等類及附讖;子史鉤沉84種,分子部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學、天文、術數、藝術、雜家、道家和史部正史、編年、別史、雜史、傳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等類,皆為1種1卷;通德堂經解17種,為漢鄭玄的說經著作,統計7393篇。
朱長圻本后尚有王甲曾、王爾銘、王鑒等人的詩文雜著6種10卷。所輯諸書中有不少在孫馮翼、王謨、馬國翰諸家中已有輯本,此書予以重輯,有些書不在前述諸家之下。綜觀全書,經部與馬國翰所輯相比,并無出色之處,子史鉤沉部分的史部卻有獨到之處,是該書價值之所在。
該叢書子史鉤沉部分史部的主要篇目有:《后漢書》6種6卷,《晉書》7種9卷,《晉紀》5種5卷,《漢晉春秋》1卷,《晉安帝紀》 1卷,《晉陽秋》1卷,《續晉陽秋》1卷,《晉起居注》 1卷,《眾家晉史》1卷,《晉諸公贊》1卷,《晉后略》 1卷,《晉八王故事》1卷,《晉四王遺事》1卷,《伏侯古今注》1卷,《英雄記》1卷,《戰略》1卷,《九州春秋》1卷,《郭氏玄中記》1卷,《諸宮舊事》 1卷,《括地志》 1卷,《晉太康三年地記》 1卷,《喪服要記》1卷,《三輔決錄》1卷,《孝子傳》3種3卷,《漢官解詁》1卷,《漢官》1卷,《漢官儀》1卷,《漢官典儀》1卷,《漢儀》1卷,《晉百官名》1卷,《晉公卿禮秩》1卷,《附晉故事》1卷,《晉百官表注》1卷,《石渠禮論》1卷,《漢舊儀》 1卷,《問禮俗》1卷,《唐明皇月令注解》1卷。從所列篇目來看,黃氏輯書以后漢和晉史為重點,保存了許多種不同著者《后漢書》、《晉書》和《晉紀》,并輯錄了相關的雜史、職官、禮儀之書,為研究后漢史和晉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其中《眾家晉史》1卷,不僅保存了不同著作的《晉書》、《晉紀》,而且輯錄了晉代15個皇帝的起居注,以及《晉史草》、《晉錄》、《晉要錄》、《晉朝雜事》、《建武故事》、《晉世譜》、《晉官品令》、《王朝目錄》、《晉山陵故事》比較全面地鉤稽了各種文獻中引述的各家晉史逸文,是研究晉史的重要資料。
上一篇:《黃庭經》的主要內容,《黃庭經》導讀
下一篇:《先秦·韓非·三虱食彘》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