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谷集》的主要內容,《昌谷集》導讀
《昌谷集》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集。李賀家居河南府福昌縣昌谷,故名。據杜牧《李長吉歌詩敘》稱,李賀于將死前夕把“平生所著歌詩,離為四編,凡二百三十三首。”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4卷,另有外集1卷。宋代刻本甚多,所載詩數目亦不等,有京師本,蜀本、會稽姚氏本、宣城本、鮑欽止家本。元刻有趙衍題記本和至元丁丑(1277)復古堂本。復古堂本是以宋刻鮑欽止本為主參以諸家;明代刻本多依復古堂刻本。今天能見到的重要的版本有:《李長吉文集》4卷,《續古逸從書》影印宋蜀本;《李賀歌詩編》4卷,集外詩1卷,誦芬室影印宋刊本,《四部叢刊》影印元刻趙衍題記本。李賀詩箋注本甚多,到清代止,共有注本十幾種。最古的是宋代吳正子箋注《李長吉歌詩》4卷,又外集1卷。劉辰翁評點本《李長吉歌詩》4卷,外集1卷。明代有徐渭、董懋策批評本,曾益注本。清代有姚佺箋,陳愫、丘象隨辨注本,姚文燮集注本,陳本禮《協律鉤元本》,王琦匯解本。在眾多的箋注本中,以王琦匯解本最精。1958年,中華書局將清代三種較好的評注本合編,題為 《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計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 4卷、外集1卷,姚文燮 《昌谷集》4卷,方世舉《李長吉詩集批注》4卷,點校出版。同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今人葉蔥奇注本 《李賀詩集》。
李賀 (790—816),字長吉,唐河南府福昌縣 (今河南省宜陽縣)昌谷人。李賀出身于 一個沒落的皇室后裔家庭,少年時就顯示優秀的詩歌才能。元和五年(810),因避父親諱而不得參加進士試。后任過奉禮郎這樣的九品小官。他不滿意這樣低微的職位而辭職。在貧困的生活、憂傷的心境和刻苦創作中,于元和十一年(816)病逝,死時只有27歲。李賀生前編自己詩集時收詩233首(見杜牧《李長吉歌詩敘》);或者由于他沒有收集全,后代各版本另外收有佚詩。今傳詩集收詩219首,另外有佚詩22首,已非李賀手訂時原貌。
李賀詩歌的中心內容是訴說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悲憤。在《秋來》中詩人用了桐風、衰燈、寒素、冷雨、秋墳、恨血這些意象表達自己極度悲哀的情緒。還有《致酒行》、《開愁歌》、《馬詩》。神鬼世界的描寫是李賀詩中的一個重要部分。詩人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飄渺的仙境,或者沒有人世糾葛的冥間,這些詩作包括 《夢天》、《天上謠》、《蘇小小墓》。
李賀還有一些詩反映了中唐時期的社會政治狀況。反映民生疾苦的詩有《老夫采玉歌》、《感諷五首》,有些甚至揭露統治者的貪婪、荒淫,《公無出門》和《猛虎行》 是代表作。《呂將軍歌》 諷刺宦官。《苦晝短》諷刺憲宗皇帝服藥求仙的愚蠢行為。
李賀集中的第三類詩是寫閨思、戀情和宮怨。這些詩也或多或少地帶有他個人的悲苦的情緒。如 《蝴蝶舞》、《江樓曲》、《大堤曲》、《宮娃歌》、《三月過行宮》等等。
李賀的詩歌在唐詩、乃至整個中國詩史上都顯得特色鮮明。他從楚辭、齊梁詩和李白詩中取用材料,學習經驗,構筑了自己獨特的詩歌藝術世界。善于運用虛幻的意象,如“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左魂右魄啼饑瘦”(《長平箭頭歌》)等;在詩歌構思上,意象之間跳動很大,超越時空限制,如《長歌續短歌》;他的詩歌語言也力避平淡,追求峭奇,喜歡鮮麗的色調,如“寒綠”、“頹綠”、“絲綠”、“凝綠”、“靜綠”,還喜歡把描寫對象情緒化,如“笑紅”、“冷紅”、“愁紅”、“酸雨”、“香雨”,《雁門太守行》中表現尤為集中。李賀詩的這些特色固然與他的人生體驗有關系,與他在詩歌創作上追求創新也有聯系。李賀的詩在文學史上影響很大,晚唐的李商隱、溫庭筠,宋代詞人賀鑄、吳文英、史達祖等創作中明顯地見出李賀詩歌的痕跡。
歷代對李賀詩研究都較重視和深入。目前的研究趨勢是拓寬視野,從文化而不僅僅是政治、歷史角度,或者用西方近、現、當代的文學批評理論來重新研究李賀詩歌。國內外已有人在作此努力,不過尚沒有重大的成果。當然,李賀詩歌的整理、校點、注釋是最基本的前提。
參考文獻
- 1. 《李賀歌詩編》 4卷外集1卷,《四部叢刊》影印元刻本,集外詩影印宋刊本。
- 2. 《箋注評點李長吉歌詩》4卷外集1卷,宋吳正子箋注,劉辰翁評點。
- 3. 《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中華書局,1958。
- 4.葉蔥奇:《李賀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 5. 陳治國: 《李賀研究資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
上一篇:《昌言》的主要內容,《昌言》導讀
下一篇:《昌黎先生集》的主要內容,《昌黎先生集》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