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錄》的主要內容,《別錄》導讀
《別錄》是我國第一部目錄學著作,西漢劉向撰。原書20卷,唐末已佚,現有清代洪頤煊、馬國翰、姚振宗、嚴可均等人輯佚本。
劉向(約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經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和目錄學家。漢皇族楚元王劉交4世孫。一生經歷了西漢昭、宣、元、成4帝,曾任諫大夫、宗正、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職。著作有《尚書洪范五行傳》、《五經通義》、《五經要義》、《世說》、《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多佚。原有集,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劉中壘集》。
西漢建國后重視圖書收藏,成帝河平三年(前26),詔命謁者陳農求遺書于天下,同時派光祿大夫劉向、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等編校各類圖書,而劉向總領其事,“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漢書·藝文志》)即劉向為每一部整理校定的圖書編寫一篇敘錄。劉向前后校書20年,編寫了大量的圖書敘錄。劉向死后,其子劉歆繼承父業,別集群書敘錄為20卷,最終完成我國目錄學史上這部不朽著作。
《別錄》原書久佚,今天我們只能從一些輯佚書中的殘存片斷窺其全豹了。下面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輯幾篇敘錄為例,分析《別錄》中所收集的各書敘錄,大致包括以下內容:
1.著錄書名、篇卷數。如《戰國策書錄》:“所校中《戰國策》書……得三十三篇。”《列子書錄》:“右新書定著八章。”
2.介紹作者姓名及其小傳。如《晏子敘錄》:“晏子,名嬰,謚平仲,萊人。……博聞強記,通于古今,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盡忠極諫道齊國。……及使諸侯,莫能詘其辭。其博通如此。……齊人以此重之。”
3.略述整理校讎圖書經過。其中包括搜羅異本、刪去重復、補充短缺、編定篇目、校勘錯亂、辨別篇章真偽等。如《晏子敘錄》:“臣向言:所校中書《晏子》十一篇,臣向謹與長社尉臣參校讎。太史書五篇,臣向書一篇,臣參書十三篇,凡中外書三十篇,為八百三十八章。除重復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書無有三十六章,中書無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書以夭為芳,又為備,先為牛,章為長,如此類者多,謹頗略椾。……又有復重,文辭頗異,不敢遺失,復列以為一篇。又有頗不合經術,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辯士所為者,故亦不敢遺失,復以為一篇。”
4.評價圖書思想內容。如說《管子》是“務富國安民,道要言約,可以曉合經義”;說《晏子》是“其書六篇,皆忠諫其君,文章可觀,義理可法,皆合六經之義”;說《申子》是“申子學號曰刑名。刑名者,循名以責實。其尊君卑臣,崇上擬下,合于六經也。宣帝好觀其君臣篇。”
5.追溯一家一派學術源流。如《左氏傳》30卷,“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吳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鐸椒,鐸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張蒼。”又《列子書錄》:“列子者,鄭人也。與鄭繆公同時,蓋有道者也。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于六經。……孝景皇帝時,貴黃老術,此書頗行于世,及后遺落,散在民間,未有傳者。且多寓言,與莊周相類,故太史公司馬遷不為列傳。”
6.推薦圖書,指導閱讀。劉向校書并非停留在對圖書客觀著錄的階段上,還對圖書的內容價值加以主觀上的分析、批判和評價,往往用寥寥數語,提出推薦意見,以供讀者參考。如說《戰國策》“皆可觀”,說《列子》“亦有可觀者”,說《晏子》“可常置旁御觀”。
以上就是劉向所開創的敘錄體內容提要的一般體例。劉向以前的目錄工作,只是簡單地將圖書進行分類編目而已,而劉向在對每一部秘府藏書進行認真地整理校讎之后,又為每一部圖書編寫1篇內容翔實的敘錄,少則一二百字,多則千字不等,向讀者提供有關圖書的書名篇卷、作者傳略、校讎經過、圖書內容、學術源流和推薦意見等,以方便讀者了解和使用圖書。這一開創性的目錄學方法,是劉向在中國目錄學史上的一大貢獻。
劉向《別錄》的問世,在當時,為學人提供了一部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的圖書目錄,從而提高了目錄學的地位和作用,最終使目錄學成為讀書治學之門徑。對于后世,則成為歷代編纂各種圖書目錄的范例。如梁代阮孝緒的《七錄》,唐代元行沖等編的《群書四部錄》,毋煚的《古今書錄》,宋代王堯臣、歐陽修等編的《崇文總目》,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直至清代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無一不遵循劉向《別錄》所開創的敘錄體內容提要的體例。故史稱劉向為我國目錄學之祖。
上一篇:《初學記》的主要內容,《初學記》導讀
下一篇:《別雅》的主要內容,《別雅》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