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注》的主要內容,《莊子注》導讀
《莊子注》是 一部魏晉玄學的理論著作,向秀、郭象著。關于作者問題,歷來就有爭論。一種意見認為此書是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礎上“又述而廣之”而完成的。(見《晉書·向秀傳》)另 一種意見認為,此書是郭象剽竊向秀的。(見《晉書·郭象傳》)以上兩種說法學術界至今尚無定論。以侯外廬為代表的 一派認為:《莊子注》是向秀的作品,后為郭象竊為己注。以馮友蘭為代表的一派據《晉書》三傳及《列子》張湛注和《經典釋文》認為,郭象的《莊子注》不是抄自向秀注。還有一派認為,現在的《莊子注》是向秀和郭象的共同作品,這 一派是據《世說新語》、《經典釋文》、《隋書·經籍志》,晉張湛《列子注》,唐陸德明《莊子釋文》立論。今通行本 《莊子注》可視為向、郭合注本,10卷。
向秀 (約227—272),魏晉之際玄學家、文學家、“竹林七賢”之 一。字子期。河 內懷(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官至散騎侍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好老莊之學,曾作《莊子隱解》。目前一 般認為向秀注本己佚,佚文散見于 《世說新語》、《列子注》、《文選注》、《經典釋文》等著作中,向秀還擅長詩賦。曾著《思舊賦》以吊嵇康、呂安,著作另有《周易注》,己佚。
郭象(252—312),西晉名 士,玄學家。字子玄。河南 (今河南洛陽) 人。少有才理,好《老》、《莊》,善清談。常閑居,后辟司徒掾,歷官黃門侍郎、豫州長史、太傅主簿。長于議論。其著作除《莊子注》完整保存外,其余有《論語體略》、《老子注》、《致命由己論》等,均佚。僅部分佚文散見于皇侃《論語義疏》及《道藏》中。
本書力圖以《莊子》的形式,容納更多的儒家內容。在郭象的“序”中說:“莊子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內圣外王之道”。這是說,莊子論述天地、萬物和人,都是為“內圣外王”這個儒家統治術服務的。因此,書中對《莊子》本文中凡是排抑儒家的文句,都以儒道相融的觀點進行注釋,以便證明《莊子》與六經、自然與名教、儒家與道家的不可分割。書中提出了 一種叫做“自生”的理論:“無即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自生耳。”(《齊物論注》)按書中解釋,“自生”就是不知所以然而然”、“不知所以生而生”,一切現象都是沒有因果聯系的孤立的存在。書中還認為,“自生”就是“欻然而生”、“欻然而死”,一切現象的變化轉瞬即逝,不可捉摸。書中聲稱,不僅天地萬物“今 一交臂失之”,而且對自己的存在也表示懷疑:“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豈守常故哉!”(《大宗師注》)書中主張 “遺知而知,不為而為,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名去也。”( 《同上》)這是說,人們舍棄知識就是知,無所作為就是為,順從命運就是生,不去思慮就是得;知識、名稱、概念都可以不要。作者要求人們對待世界、對待人生持 “無可無不可” ( 《齊物論注》)的態度,不必拘泥于 “無”生 “有”,也不必堅持“有”生 “無”。書中認為,“君臣上下,手足內外,乃天理自然。” ( 《齊物論注》) 人們若能 “任自然而居當”,即順從自然的安排,尊卑、貴賤、君臣上下,各守其位,天下就可以太平。對于禮法,書中也作了巧妙的辯解: “刑者,治之本,非我為; 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知者,時之動,非我唱; 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大宗師注》)。禮法刑政都不是人為的,而是一種自為、自行、自動的約束力量,也是不能少的,這樣就為人為的壓迫秩序,找到“天理自然”作為依據。書中把君主專制看成是貫通天道 (自然) 與人道 (名教)的最高體現,因而主張有君論,提出: “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人間世注》) 書中宣稱,做君的應無為而治。無為而治不是“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后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于當途。”(《逍遙游注》) 應該是“注上無為乎親事,而有為于用臣” ( 《天道注》),君用臣,臣親事,“各當其能”(同上)。這樣,道家的某些思想就被解釋為儒家的“君為臣綱”。在“名教”與“自然”關系上,認為“名教”和“自然”并無矛盾,“夫圣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逍遙游注》),主張“名教”即是“自然”,即肯定儒家的名教之治,又倡導道家的無為自然,合儒道為一,以此論證封建等級制度的合理性。
總的說來,《莊子注》反映了西晉時期封建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暫時趨于緩和,豪門世族的特權地位基本上得到穩定的情況下,名士階層適應于這種狀況的思想、政治觀點。但在客觀上也表現出經過幾十年的社會動亂以后,人們渴望“天下無患”,國家統一的社會心理。出于時代的需要,《莊子注》的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來注解《莊子》,對莊子的思想也作了許多新的發揮。
本書有明萬歷年間 (公元1573-1619)郭云峰刻本、清乾隆三十年 (1765) 《四庫全書》抄本、光緒二十二年(1894)郭慶藩長沙思賢講舍《莊子集釋》本等。另有以《南華真經》、《南華真經注疏》命名的多種版本。現在通行的是1954年重印的《諸子集成》本和1961年中華書局排印本清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參考文獻
- 湯一介: 《郭象與魏晉玄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上一篇:《平津館鑒藏書籍記》的主要內容,《平津館鑒藏書籍記》導讀
下一篇:《廉吏傳》的主要內容,《廉吏傳》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