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田畝制度》的主要內容,《天朝田畝制度》導讀
《天朝田畝制度》是清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提出的以土地制度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綱領。咸豐3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于同年頒布,是洪秀全“旨準頒行詔書”的一種,封面上額題有“太平天國癸好三年新鐫”10個字,表明了它最初頒刻的年代。不過,現在收入《太平天國印書》的影印本,來源于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院東方部藏書,是太平天國后期的翻刻本[這從該刻本所載“詔書總目”中有己未九年(1859)《王長次兄共證福音書》得知]。前些年,在江蘇常熟縣發現一本,雖仍是后期翻刻本,然而海內外雙璧交輝,甚可珍貴。
《天朝田畝制度》全書正文共計8頁16面,每面10行,每行按格頂算為24字,第8頁只有7行文字,故全文為3,428字(實際字數約為3,000字)。這樣簡短的文字,內容卻極為豐富,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都做了規定和設想。其核心思想是:廢除土地私有制和其他私有財產,用平均分配土地和產品的辦法,在個體小生產的基礎上實現自給自足的平均社會,即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地上天國。
《天朝田畝制度》約1500多字,其基本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 關于土地制度。《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是“田畝制度”,亦即太平天國的土地制度。這里包含了兩個內容:一是劃分土地質量的等級標準,一是土地分配的原則和方法。書中規定: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把天下田畝按其產量多寡,分為3類9等;分配土地按人口,不分男女,好丑各半搭配,15歲以下兒童比成人減少一半。2、關于生活物資的分配制度。規定: “凡當收成時,兩司馬督伍長,除足其25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則歸國庫。凡麥豆苧麻布帛雞犬各物及銀錢亦然。蓋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則主有所運用,天下大家,處處平均,人人飽暖矣。”3、關于農村的社會組織制度。書中對農村的社會組織,按照太平軍編制進行了改組,即以軍、師、旅、卒、兩司馬為編制。構成一軍的個體細胞為家庭,而其組織則是以兩司馬所統的25家為基層單位,一切民、財、建、教等事都以“兩”為對象。4、關于各級職官的保舉和黜陟制度。等等。
《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以解決土地問題為中心的,并包括太平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方面的建設計劃。它所制定的平分土地、設立國庫和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方案,是對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級制的否定。反映了廣大農民獲得土地、擺脫封建的剝削和壓迫,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用政權發布文件的形式把農民的這種愿望體現出來是過去歷次農民戰爭從未有過的。但是,它所規定的分配土地和“通天下皆一式”的社會生活方案,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它將使生產力停滯在分散的小農經濟的水平上,把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理想化,固定化,不可能促使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違反社會發展的規律。因此,這個方案是空想的,行不通的。
對《天朝田畝制度》的評價,說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它是進步的,革命的;有的學者認為它是洪秀全的一個復古方案,是完全反動的;有的學者認為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革命的與反動的兩重性質。作為近代農民革命的綱領性文件,盡管它所設計的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烏托邦社會,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太平天國政權能頒布這樣一個反映廣大農民強烈愿望的包括經濟、政治、軍事等社會各方面內容的文獻,起到了鼓舞革命的作用,使太平天國建立在一個得到廣大農民擁護和支持的基礎上,具有重大意義。是研究太平天國的重要史料之一。
參考文獻
- 1. 郭毅生: 《太平天國經濟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 2.侯厚吉、吳其敬:《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稿》,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天文氣象雜占》的主要內容,《天文氣象雜占》導讀
下一篇:《天祿琳瑯書目》的主要內容,《天祿琳瑯書目》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