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魂志》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志怪小說集。又稱《還冤志》、《北齊還冤志》、《還冤記》、《冤報記》。隋顏之推撰。3卷,歷代史志均有著錄。現《寶顏堂秘笈》本、《續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等均1卷35篇為常見本。此書散佚較多,今本已非原貌。《冤魂志》雖屬宣揚善惡報應的“釋氏輔教之書”,但作者在敘事寫人當中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憎、善惡觀念,揭露當時社會丑惡和不平現象,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思想,因而提高了作品的認識價值。其內容主要是一、展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的故事,如《張祚》、《鄧琬》、《元微》、《王敦》等。二、反映封建統治階級殘酷剝削壓榨下,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如《太樂會》、《鵠奔亭》、《支法存》、《王范》等。三、揭露、抨擊封建統治者枉殺無辜的罪行,如齊恒公殺公子彭生,吳王夫差殺公孫圣,劉毅殺牧牛寺僧主等。四、懲誡社會不法之徒、壞人壞事,如《諸葛覆》寫圖財害命;《張鹿》寫酗酒殺友。《冤魂志》所記兇殘之人多受到了“冤魂”的報應,反映了對現實強烈不滿的心理傾向,展示了廣闊的社會圖景,早已超越了懲惡揚善的訓教意義。作為小說,在藝術上,《冤魂志》不善于選取典型人物、事件和震攝人心的情節場面,其選材方法和白描手段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冤魂志》在思想和藝術上的成就值得重視。
上一篇:《六一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冥音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