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北偶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王士禛的《池北偶談》是清代一部著名的筆記,據作者自序稱,他所居住的宅西有圃,圃中有池,池北有屋數間,屋中庋置書籍數千卷,因而取白居易“池北書庫”之名名之。在池上還有一亭,名石帆亭,王士禛時常和賓客在亭內聚池,或議論文章流別,或解析經史疑義,以至縱淡國家典故、歷代沿革、名臣碩儒的言行、神怪傳說等等,由兒輩記錄整理,并增益他在京20年間的見聞,編次而成,取名“池北偶談”。成書時間約在康熙三十年(1691)。
《池北偶談》共26卷,按書中內容大致分為4類,第1類是“談故”,共4卷,主要記敘清代的典章、科甲制度,以及衣冠盛事,間及古制;第2類是“談獻”,共6卷,主要記述明代中葉以后至清初名臣、畸人、列女等事;第3類是“談藝”9卷,專門評論詩文,記載經眼書籍;第4類是“談異”,共7卷,記述神怪傳聞故事。其中以前3類內容最具參考價值。如“談故”門的“八旗開科”、“臺灣開科”、“滿洲鄉試”等條,記順康時鄉會試制度的若干情況;“殉葬”條記清初八旗用仆妾殉葬的舊俗,可以和《清通禮》、《清通典》等典籍互相參證。“談獻”門中的一些條目,雖系傳聞,但亦可補史籍記載之闕,如“史閣部”條,記揚州城破時史可法騎驢自赴清軍,清軍勸他投降,他說他因怕在亂兵中死得不明不白,故來此但求一死,最后終于不屈被殺。這一記載可廣異聞。“談藝”門篇幅最多,主要是作者以其神韻說評詩文論書畫,闡述個人的主張,可供研究王士禛本人的參考。“談異”門有的故事情節和《聊齋志異》所載相類似,如“劍俠”一條就和《聊齋》的“王者”大致相同。王士禛原籍新城和蒲松齡故鄉淄川相去不遠,兩人頗有交誼,蒲松齡在寫作《聊齋》的過程中還曾送請王士禛品評題辭,他們對當地民間流傳的談狐說鬼的故事所聞略同,或許這就是兩書中一些條目內容雷同的原因。
《池北偶談》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
上一篇:《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湯姆叔叔的小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