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對荊宣王問》簡介|介紹|概況
散文篇名。選自《戰國策·楚策一》。題目是后人所加,一作《狐假虎威》。江一,亦作“江乙”、“江尹”,初仕魏,后仕楚,多次與楚將昭奚恤辯難。此事漢劉向《新序·雜事二》有記載,末有“故人臣而見畏者,是見君之威也,君不用,則威亡矣”數句。今人繆文遠《戰國策考辨》說:“據《江乙惡昭奚恤章》,江乙為魏使楚在邯鄲之難后,而魏拔趙邯鄲在(周)顯(王)十六年,凡江乙與昭奚恤相難事,黃氏(式三)《編略》均編于顯(王)十七年。黃編是,今從之。”今人郭人民《戰國策校注系年》說:“江乙為魏使于楚,在魏惠王桂陵之敗以前,約當楚宣王十七年。此策楚宣王問北方之畏昭奚恤,而江乙適在楚對楚宣王之問。應系于楚宣王十七年,周顯王十六年。”今人朱友華《戰國策選譯》說:“這個寓言描寫了狡猾的狐貍利用老虎的威勢來嚇唬百獸,同時又欺騙了老虎。它具有兩種諷刺意義:既諷刺假借他人權勢壯自己威風,以嚇唬弱小者的卑劣行徑;也諷刺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糊涂人。成語‘狐假虎威’或‘虎威狐假’,則多取前一種意思。”此文通過“虎威狐假”這則寓言,生動形象地說明當時中原各國畏懼楚將昭奚恤,主要是由于他統率著楚國的軍隊這個道理。文章曲喻旁譬,用饒有情趣的寓言故事,把論者所欲闡明的道理,形象化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文辭簡潔生動,又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藝術魅力。今日這則寓言已轉化為警策動人、含義深刻的成語,用來諷刺那些奴恃主威、仗勢欺人的人情世態,仍為人們廣泛引用。
上一篇:《永遇樂·落日熔金》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