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原文】
良緣由夙締,佳偶自天成[1]。蹇修與柯人,皆是媒妁之號[2];冰人與掌判,悉是傳言之人[3]。禮須六禮之周,好合二姓之好[4]。女嫁曰于歸,男婚曰完娶[5]。婚姻論財,夷虜之道[6];同姓不婚,周禮則然[7]。
【注釋】
[1]良緣:美滿的姻緣。夙締:早就注定好的。夙,同“宿”,舊,平素。締,結合,訂立。偶:配偶,夫妻。天成:上天成就的。
[2]蹇(jiǎn)修:傳說是伏羲的兒子,制定了媒禮。柯人:拿斧頭的人。《詩經·豳風·伐柯》:“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稱媒人為“伐柯人”或“柯人”。柯,斧頭柄。媒妁(shuò):婚姻介紹人。媒,謂謀合二姓;妁,謂斟酌二姓。就是對兩姓兩家從中謀合、斟酌,促其合成“兩姓之好”。
[3]冰人:即是媒人,古代男女締結姻緣大多靠媒妁之言,所以冰人可是個吃香的職業。《晉書·索紞》中有這么一段故事,孝廉令狐策有一天夢見自己站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索圓夢解釋說,冰上為陽,冰下為陰,主陰陽之事,你在冰上和冰下人說話,人陽語陰,主為人說媒,因而你當為人做媒,冰河開了,婚姻也就成了。由此后人稱媒人為冰人。掌判:即媒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在這里同“半”,意思是男女有了配偶結合成夫婦,才有了另一半。傳言:傳話。這里指傳達男女兩家的話,也是指媒人。
[4]六禮:舊時婚嫁的六道禮儀程序,即納采(男家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姓名及生辰年月)、納吉(向祖宗神靈占卜吉兇)、納征(占卜得到吉兆便下聘禮)、請期(商定婚禮日期)、親迎(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二姓:男女兩家。
[5]于歸:出嫁。于,往。歸,女子出嫁。完娶:結婚是婚嫁禮儀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完成娶親的意思,所以稱男婚為“完娶”。
[6]夷虜之道:落后民族野蠻、愚昧的做法。夷虜,春秋以后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文中子》:“婚姻而論財,夷虜之道也。”
[7]同姓不婚:同姓的人不能結婚。這一婚姻禁忌創自周代。《魏書·高祖紀》:“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禮記·大傳》認為同姓不婚是最根本的禮法,它可以起到維系人倫的作用。
【譯文】
美滿的姻緣,由前世的緣分注定好的;美好的配偶,由上天所成就的。“蹇修”和“執柯”,都是婚姻介紹人的別號;“冰人”和“掌判”,都是指傳達男女兩家話的媒人。婚姻禮儀必須做到六禮都周備,這樣才能使男女兩家結成美滿的婚姻。女子出嫁叫做“于歸”,男子結婚叫做“完娶”。婚姻爭論財禮,這是落后民族野蠻、愚昧的做法;同姓的人不能結婚,周代的禮法就做出了這樣的規定。
【解讀】
自古以來,婚姻就是人們的人生大事,婚姻的成敗直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所以,適婚年齡的人們,一定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婚姻,決不能游戲婚姻。認真對待婚姻,既是對自己負責,又是對另一半負責,一個有責任的人,才配成為婚禮的主人公。婚姻適合不適合,只有自己知道,就如同鞋子適合不適合,只有腳知道。祝福天下有情人能夠終成眷屬,更祝福成為眷屬的都能是有情人!
【原文】
女家受聘禮,謂之許纓[8];新婦謁祖先,謂之廟見[9]。文定納采,皆為行聘之名[10];女嫁男婚,謂了子平之愿[11]。聘儀曰雁幣,卜妻曰鳳占[12]。成婚之日曰星期,傳命之人曰月老[13]。下采即是納幣,合巹系是交杯[14]。
【注釋】
[8]聘禮:男方派人送禮品到女方家,表示愿意和女方家結親。女方如果收下禮品,便表示同意。許纓:許婚。纓,彩帶,古代女子許嫁時須佩上彩帶。
[9]謁:進見,拜見。廟見:一種儀式。新婚第二天天亮,新娘就要拜見公公婆婆。如果公公婆婆已死,就在三個月后到家廟中參拜公公婆婆的神位。后再擇日祭祀。
[10]文定:指定婚。男方確定婚期后,把日期寫在帖子上,準備好禮物通知女方家里。行聘:下聘禮。
[11]子平之愿:東漢人向長,字子平,河內朝歌(今河南淇縣)人,隱居不去做官,等到兒女嫁娶的事情都完成之后,他就與好朋友一起游覽名山大川去了。竟不知所終。后因稱兒女婚嫁完畢為“子平愿了”。
[12]聘儀:行聘的禮物。雁幣:雁和幣。古代婚姻六禮中,除納征用玄纏(玄纁幣帛)外,其余都用雁作禮物,取雁隨時南北,不失其節,行列有序,不可逾越的意義。雁難得就用雞、鴨、鵝代替,不過仍稱“雁幣”。鳳占:卜妻。春秋時,齊國大夫懿氏要把女兒嫁給陳敬仲而占卜吉兇。他的妻子占卜,說:“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后因稱預定婚姻叫“鳳占”。
[13]星期:指農歷七月七日,民間傳說牛郎、織女二星會合之期。后因稱男女成婚之日為“星期”。月老:“月下老人”的簡稱,也稱“月下老”。民間傳說中專司人間婚姻的神。袋中藏有“赤繩”,暗系在男女雙方腳上,使他們成為夫婦。后來就把媒人稱作“月老”。
[14]下采:采,采禮。即納幣、納征。夫家在卜得吉兆后,向女家下聘禮。合巹(jǐn):新人進入洞房,揭開新娘頭蓋,行合巹禮。“巹”是古時婚禮所用的酒器,由一瓠分割而成的兩個瓢,以線連柄。新人各用一瓢進酒,稱“合巹”。瓠,苦不可食,所盛之酒當為苦酒。因此合巹不但象征夫婦合二為一,且有同甘共苦之意。交杯:宋代在合巹時用酒杯代替瓢,用紅線連接,新人一同飲酒,稱為“飲交杯酒”。
【譯文】
女方家接受聘禮,稱為“許纓”;新娘子拜見祖先,稱為“廟見”。“問名”和“納采”,都是男方家下聘禮的名稱;女兒出嫁兒子娶妻,就說了卻了“子平之愿”。行聘的禮物叫做“雁幣”,占卜求妻,叫做“鳳占”。男女成婚的日子叫做“星期”,替男女雙方傳話的人叫做“月老”。下采就是男方家向女方家下聘禮,合巹就是新娘新郎在洞房里喝交杯酒。
【解讀】
古時候人們對婚姻很講究,婚嫁須媒妁之言,婚姻須講六禮。“六禮”依次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納采就是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就是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就是卜得吉兆后即與女方訂婚;納征又稱納幣,就是男方送聘禮到女方家;請期就是男方攜禮至女方家商定婚期;親迎就是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現代婚姻,簡化了婚姻的程序,一般包括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也就是現在我們常常所說的訂婚,下聘禮,選吉日,舉辦婚宴。
【原文】
執巾櫛,奉箕帚,皆女家自謙之詞[15];嫻姆訓,習內則,皆男家稱女之說[16]。綠窗是貧女之室,紅樓是富女之居[17]。桃夭謂婚姻之及時,摽梅謂婚期之已過[18]。御溝題葉,于祐始得宮娥[19];繡幕牽絲,元振幸獲美女[20]。
【注釋】
[15]執巾櫛:侍奉丈夫沐浴梳頭。巾,手帕。櫛,梳子。奉箕帚:拿著撮箕掃帚打掃門庭。
[16]嫻姆訓:熟悉女教師的訓誡。姆,古代專門教導未出嫁女子婦道的女教師。嫻,熟悉。習內則:熟悉《內則》。《內則》是《禮記》中的一篇,里面記載著古代貴族婦女侍奉父母、公婆的各種禮節。
[17]綠窗:綠色的窗戶。指貧窮女子的居室。紅樓:紅色的繡樓。指富家女子的住室。白居易《秦中吟·議婚》:“綠窗貧家女,衣上無珍珠。紅樓富家女,金縷繡羅襦。”
[18]桃夭:桃花盛開。《詩經·周南·桃夭》篇用艷麗的桃花贊美出嫁的女子。后來用“桃夭”比喻女子出嫁及時,也泛指男女青年及時娶嫁。摽(biāo)梅:梅子熟透后落了下來。摽,落。《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頃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后因用“摽梅”比喻結婚年齡已過。
[19]御溝題葉:御溝,流入宮內的河道。唐僖宗(李儇)時,宮女韓翠蘋在紅葉上題詩一首,由御溝流出宮外,恰為書生于祐拾得。于祐也在紅葉上題詩投入御溝,讓它漂入宮內,被韓女拾得。十年后,宮中放宮女出嫁,丞相韓泳為于祐做媒,兩人結為夫妻。
[20]繡暮牽絲:相傳唐朝宰相張嘉貞有五個女兒,想納郭元振為婿。于是叫五個女兒各執一根紅線站在繡幕后,讓郭于繡幕前任牽一根。結果郭牽得最有姿色的三女為妻。后因稱促成締結婚姻為牽絲或牽線。
【譯文】
“執巾櫛”和“奉箕帚”,都是女方同意嫁女的自謙言詞;“嫻姆訓”和“習內則”,都是男方愿意迎娶女子的贊美說法。綠色的窗戶是貧窮女子的居室,紅色的繡樓是富家女子的閨房。“桃夭”是說女子出嫁及時,“摽梅”是說結婚年齡已過。通過御溝互相傳遞寫詩句的紅葉,于祐最終娶得宮女韓翠蘋;站在繡幕前牽住一根紅線,郭元振幸運地牽得宰相張嘉貞最美的女兒為妻。
【解讀】
婚姻既是自己的終身大事,也是一個家族的宗族大事,自古以來,傳宗接代就是婚姻的使命,雖然現在這種思想已經淡化了,但是結婚以后,人們常常希望早生貴子,增添人口,特別是婆婆公公們希望早點抱孫子。人生尚且短暫,何況婚戀、婚育年齡,婚育的黃金年齡在人生的長河中是相當短暫的,所以一定要珍惜,適婚年齡,抓住機會尋找伴侶,完成婚姻大事;婚后,不要錯過最佳生育年齡,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享受的幸福人生。
【原文】
漢武與景帝論婦,欲將金屋貯嬌[21];韋固與月老論婚,始知赤繩系足[22]。朱陳一村而結好,秦晉兩國以聯姻[23]。藍田種玉,雍伯之緣[24];寶窗選婿,林甫之女[25]。架鵲橋以渡河,牛女相會[26];射雀屏而中目,唐高得妻[27]。至若禮重親迎,所以正人倫之始[28];詩首好逑,所以崇王化之原[29]。
【注釋】
[21]景帝:即漢景帝劉啟,漢武帝之父。金屋貯嬌:班固《漢武故事》載,漢武帝曾說:“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后以“金屋貯嬌”指娶妻或納妾。金屋,華麗的房屋。嬌,阿嬌,漢武帝劉徹姑母的長女,借指美麗的女子。
[22]韋固與月老論婚:一天深夜,韋固經過宋城,遇見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書。老人告訴他,這是天下的婚姻簿。又見老人有一囊,囊中裝著紅絲線。老人告訴他,只要將紅絲線系在男女雙方的腳上,即使是仇家異域,也得成為夫妻。
[23]朱陳:村名。在今江蘇省豐縣東南。白居易詩《朱陳村》:“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后來就用“朱陳”作為聯姻的代稱。秦晉:春秋時,秦、晉兩國的國君好幾代都互相通婚。后泛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24]藍田種玉:楊伯雍居終南山,行孝好義,有人給他一顆石子,說種好可得美玉和佳妻。他在山上種下石子果然得美玉。后來聽說右北平徐公有好女,他便前去求婚。徐公說如果你能拿出一雙玉璧就答應你。伯雍回到藍田取出五雙玉璧,終于娶得徐公的嬌女。藍田,山名,在陜西藍田縣東南。
[25]寶窗選婿:李林甫有六個女兒。為了選婿,他便在堂壁上開了一扇窗戶,上蒙紅紗,讓女兒站在窗后觀察來訪者,自行挑選中意的男子。林甫:即李林甫(?-752),唐玄宗時宰相。在職19年,排斥異己,政事敗壞。對人表面友好,暗加陷害。被稱為“口蜜腹劍”。
[26]鵲橋:神話傳說,河東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云錦,但自嫁給河西牛郎后,就中斷了織錦。天帝因此大怒,責令她與牛郎分離,只準每年七夕(七月初七夜)相會一次。每到這一天,喜鵲鳥就銜接起來搭成橋,使他們渡過銀河相會。
[27]射雀屏:隋朝定州總管竇毅,認為自己女兒相貌奇特,見識不凡,不能隨便許人,便在屏風上畫了兩只孔雀,說誰能射中孔雀眼睛就將女兒許配給誰;李淵兩箭連中兩眼,娶了竇毅女兒為妻。李淵就是后來的唐高祖,唐朝的建立者。竇毅的女兒就是后來李淵的皇后竇氏。唐高:即唐高祖李淵,唐朝的開國皇帝。
[28]至若:至于。人倫之始:人倫的始基。人倫,中國古代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之間的關系;夫婦關系被看作是整個人倫關系的起始。《禮記·昏義》:“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禮者禮之本也。”所以古代特別看重“親迎”,因為它是匡正人倫的基礎。
[29]詩首好(hǎo)逑(qiú):《詩經》將抒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感的《關雎》放在第一篇,它表達了對理想配偶的向往之情。好逑,好的配偶。逑,通“仇”,配偶。王化之原:王道教化的本原。王化,天子的教化。
【譯文】
漢武帝與漢景帝談論娶妻的事,說如果能娶到阿嬌,就建造一座金屋子給她住;韋固與月下老人談論婚姻的事,才知道有紅線系足、終成夫妻的姻緣。朱、陳一村只有兩姓,世世代代結成好姻緣;秦和晉兩國,國君好幾代互相聯姻。在藍田山種玉,楊伯雍才有緣娶得徐公的嬌女;設紅窗選女婿,李林甫讓女兒自己挑選丈夫。喜鵲鳥銜接起來搭成橋,牛郎和織女才能渡過銀河相會;兩箭連中屏風上孔雀的雙眼,唐高祖李淵因此娶到竇毅女兒為妻。至于說婚姻的禮儀最重視新郎親自迎接新娘,這是因為夫婦關系是人倫的起始,必須匡正;《詩經》將抒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感的《關雎》放在第一篇,這是因為理想的婚姻是天子教化的本原,必須尊崇。
【解讀】
好的婚姻是人人向往的。秦晉之好,就是對美好婚姻的贊美。婚姻常常宴請親朋好友,也表現了人們對婚姻禮儀的重視,對婚姻禮儀的宣揚。婚姻禮儀很重視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因為夫婦關系是人倫的基礎。現代婚禮,也是婚禮當天,新郎穿戴整潔,帶領迎親隊伍,喜氣洋洋地親自登臨女方家迎娶新娘,回來的時候,新郎要親自把新娘抱上轎子或車,方可帶領迎親隊伍返回,這些婚姻的禮節,都說明了,人們對待婚姻的慎重,對另一半的珍惜,希望天下人都能擁有幸福的婚姻。
上一篇:幼學瓊林《婦女》譯文賞析
下一篇:幼學瓊林《宮室》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