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家鄉
家馱在身上象一只蝸牛,
弓了背,弓了手杖,弓了腿,
倦行人挨近來問樹下人
(閑看流水里流云的):
“請教北安村打哪兒走?”
驕傲于被問路于自己,
異鄉人懂得水里的微笑;
又后悔不曾開倦行人的話匣(1)
象家里的小弟弟檢查
遠方回來的哥哥的行篋。
卞之琳
《道旁》借一個“戲劇性處境”寄寓作者的情思,這屬于間接抒情手法的一種:詩的戲劇化表現。
戲劇性處境是由兩個人物構成的,“倦行人”向“樹下人”問路,而后者適巧也是一個在旅途中稍歇的“異鄉人”。引起作者興趣的不是二人言行所構成的戲劇性沖突(如果那樣就寫成了小劇,而不是間接抒情詩了),而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兩種行路態度的反差。疲憊衰老的“倦行人”棲棲惶惶地一心奔向前面的驛站,根本無心領略沿途美景。而那個年輕的“樹下人”,雖然也正在異鄉流落,卻可以忙里偷閑地暫時脫開碌碌奔波之苦,駐足于“道旁”,以“閑看”的態度盡情地品味種種風光。對他來說一切都充滿樂趣:“流水里流云”讓他賞心悅目;“問路于自己”讓他感到“驕傲”;未曾打開的“倦行人”的“話匣”引起他強烈的好奇心,就象他家里的小弟弟檢查他這位遠方回來的哥哥的行篋(那時他這位做哥哥的該是何等“驕傲”呵)……可以相信,這個“樹下人”在休息之前和休息之后,在路上奔波時一定是精神飽滿、步履矯健的。
“倦行人”和“樹下人”不就代表兩種人生態度么?“路”不就是人生之路的象征么?行于路上和歇于“道旁”不就是表示兩種相互補充的人生境界么?戲劇化的抒情詩總是賦予寫實性的情節以象征意味,這是它和一般的寫人記事詩作的重要區別。
比較起來,當然“樹下人”的態度更可取。但是如果以為作者意在否定“倦行人”而肯定“樹下人”,那就把本篇的內涵簡單化了。對于旅行者來說,小歇于“道旁”只能偶一為之,樹下之“閑”不過是忙里偷閑之閑,“道旁”的種種情趣畢竟只是途中辛苦奔波的調劑。再說,焉知這個對“樹下人”的閑情無動于衷的“倦行人”當年不也曾有過這種閑情逸致?焉知這個生趣盎然的“樹下人”將來不也會變成暮氣沉沉的“倦行人”呢?因此,對“倦行人”在有所否定的同時又不能不有所理解,對“樹下人”在有所肯定的同時又不能不有些憂慮,對人生之路在感到樂趣的同時又不能不涌起一縷惆悵……詩境中所包含的遠比我們的這些體會還要復雜豐富。能夠把矛盾復雜的情思給以統一的綜合的呈現,這正是戲劇化手法的長處。試想如果作者把他對人生的態度、體會直接抒寫出來,恐怕是難以達到這種效果的。
在手法和句式上,作者既能化“古”,又能化“洋”,重在達到自己所追求的藝術效果。戲劇化是西方現代詩人常用的手法,作者把它和我國詠事詩的傳統手法溶合起來,完成了寫實和象征合一的詩體結構?!膀湴劣诒粏柭酚谧约?,/異鄉人懂得水里的微笑”,這詩句活用了歐化的倒裝句法和文言的被動句式,以語言的婉曲之勢略帶詼諧地顯示了異鄉人內心得意的層疊。
上一篇:跟隨者
下一篇:都會的滿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