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彭鋒
世界,不知不覺地
走進了日暮
那花開香溢的塵寰
靜靜地步入了黃昏……
一個做完的夢的影子
依依不舍地曳著我的衣角
薄靄般朦朧的眸子里
映著一片昔日的虛渺
人世的燈火呵
美麗的青鳥
在那昏暗的叢林里
是你在嘆息、苦惱?
呵,母親般的青鳥
你傾慕太陽的歸宿
那悲嘆和哭聲
又是多么使人斷魂
呵,燈火般的青鳥
你的啼喚如泣如訴
在那里,可以聽見
一串回憶的珍珠
黑暗墜落了,色彩,芳馨
緊跟著一個聲音
燈火呵
悠遠、深長的笛聲……
(武繼平、沈治鳴譯)
(日本)蒲原有明
翻譯過來的詩不好讀,翻譯過來的朦朧詩就更不好理解。不同文化影響的人,其審美經驗大不一樣,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很難一致。何況還存在語言障礙。
“燈火”和“青鳥”兩個意象的不同解讀,是理解詩作的關鍵。通常,人們對光明的追求體現為對希望和歸宿的追求。黎明時旭日的噴薄和暮靄下的點點燈火,都能給人以美感,希望和歸宿在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詩人以“燈火”命名,抒寫的正是人們面對歸宿來臨時的復雜感情。
詩的前兩節,以異常話淡的筆調描寫了詩人在歸宿前的平靜。“世界不知不覺地/走進了日暮”。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當人們歷盡千辛萬苦站在最后的位置來審視整個人生的時候,一切都顯得那么虛幻、模糊,那么“不知不覺”。“薄靄般朦朧的眸子里/映著一片昔日的虛渺”。往事如過眼煙云,生命稍縱即逝,充分體現了詩人在死亡來臨時的不動聲色和無可奈何。詩人以日暮暗示人生的終結,又以擬人的手法來寫日暮,情景交融,自然貼切。
三、四、五節把“燈火”比作“青鳥”,把“青鳥”比作“母親”,加上感嘆詞的運用和疑問句的設置,如泣如訴,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留戀以及在生命垂暮時的返樸歸真。
當生命跨過最后一道門坎時,完全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昔日的“色彩”、“芳馨”如同電影畫面,一張張閃過去了。只有“燈火”,如同漸漸拉遠的鏡頭,直至消失,化為“悠遠、深長的笛聲……”。至此引起讀者悠長的回味,全詩也在此把情感推至高潮時嘎然而止。
詩作體現了詩人對生的眷戀、對死的無奈的“淡泊處世”的思想。藝術上全詩描寫細膩,用語精巧,意象優美,象征系統完整嚴密,很好地配合了詩人感情的抒發。
上一篇:燈
下一篇: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