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鼓·非洲三題·韓北屏》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夜 鼓
幾內亞北部的康康,是非洲腹地,我在此夜聞鼓聲,不禁神往。
夜的腳步踏上非洲腹地,
花紅變紫,葉綠轉濃,
人影兒在明鏡中消失,
黑色變成了統治的君主。
夜的腳步踏上非洲腹地,
各種音響如海潮退去,
聽不見雷鳴般的喧鬧,
最后只剩下沙沙細語。
夜的腳步踏上非洲腹地,
我在曠地中悄悄漫步,
天空中有繁星閃爍,
地面上有流螢相撲。
突然,傳來陣陣鼓聲,
鼓聲起自樹林的深處;
最初的幾擊,像獨白,
像一個人悲愴的哭訴。
接著是連續的敲打,
那聲音像人們舉臂高呼,
那聲音像萬箭齊發,
那聲音像急速轉動的機杼;
那聲音像暴風驟雨,
那聲音像山洪奔騰而至,
那聲音像虎在躍獅在舞,
那聲音驅黑暗、天欲曙。
鼓聲催動落葉離枝,
篝火綻開紅蓮千萬簇;
沉睡的樹林蘇醒了,
大地顫栗、呼吸急促。
非洲之鼓啊非洲之鼓,
人類最天才的創造;
鼓點能說出抒情的妙語,
鼓點能表達民族的歡笑;
鼓點能向賓客致詞,
奉上歡笑的曲調;
鼓點能在大庭廣眾之間,
贊美一個婦人的嬌嬈。
非洲之鼓啊非洲之鼓,
獵人的眼睛,飛傳的公告;
侵略者像野獸一樣襲來,
鼓聲立刻發出警號。
鼓聲穿過莽莽的原始森林,
鼓聲越過寸步難行的池沼,
鼓聲沿著奴隸的道路急馳,
鼓聲使弓上弦、刀出鞘。
夜更深了,夜更深了,
下弦月升上木棉樹梢,
非洲的鼓聲越敲越急,
聲聲撩動我激蕩的思潮。
我腳下是非洲古戰場,
黃沙里埋著斷矢和鈍刀;
老杜爾率領善戰的兒郎,
當年殺得侵略者鬼哭神號。
我不必為往事傷感,
黑非洲已經破曉;
米羅河畔草色青青,
芭蕉綠、芒果香、魚兒活躍。
非洲之鼓啊非洲之鼓,
曾經為祖先的光榮而敲,
曾經為反抗奴役而敲,
曾經為屈辱的生活而敲;
現在為自由獨立而敲。
敲吧,非洲之鼓!
悲憤的聲音極度深沉,
歡樂的聲音響遏云霄。
1963年
這是一首描述在非洲腹地的旅途見聞的政治抒情詩。
游非洲,見聞很多,可詩人在這里只寫了鼓聲。鼓乃非洲的尋常之物,是黑人用以表情達意的工具。作品中的鼓,既是寫實,又是象征,具有獨特的表現力。詩中寫“我”在籠罩著夜色的“曠地”漫步,“突然”“陣陣鼓聲”打破了夜的沉寂。這不是普通樂隊的演奏聲,這是非洲人民覺醒的吼聲,這是他們期待黎明、追求解放、召喚戰斗的鼓聲。詩人就是以自己對鼓聲的細微感受開拓了一個廣闊的思想境界,并使豪邁詩情的抒發與具體形象的描繪緊緊結合在一起,顯得自然渾厚,真實感人。
夜鼓的聲響是整篇思想的象征體,也是全詩情感的附著物,對于鼓聲的描寫是否成功就成了全詩抒情成敗的關鍵。為此,詩人以濃筆重彩用多種方法描繪鼓聲。
第一以“夜”鋪墊,突出鼓聲:詩中首先寫黑夜來臨時的顏色、聲音、天地的變化。這是寫“夜鼓”的“夜”,為鼓聲的出現作鋪墊,為“驅黑夜、天欲曙”,“非洲已經破曉”的鼓聲的象征喻意作了伏筆。
第二是多方設喻,描繪鼓聲:詩中寫鼓聲像“獨白”、“哭訴”、像“舉臂高呼”、“暴風驟雨”……連用了十多個比喻,從聲響、動作、情感、色彩等多方面去描繪鼓聲,其中還結合著運用擬人的手法。
第三是渲染氣氛,烘托鼓聲。詩作不僅開頭以“沙沙細語”的深夜氣氛托出鼓聲,而且篇中還以“落葉離枝”、“樹林蘇醒”、“大地顫栗”、“月上樹梢”等來烘托鼓聲的時輕時響、時緩時急,襯托出鼓聲的威力與作用。
第四是以情繪聲,情聲交融:“侵略者像野獸一樣襲來”,“鼓聲立刻發出警號”,鼓聲還會“哭訴”、“歡笑”……這是以情繪聲,以聲傳情。鼓聲不僅傳達了非洲人民的感情,而且還“撩動我激蕩的思潮”。最后四節詩就是寫詩人隨著鼓聲“越敲越急”、心潮逐浪高的真情實感。這是寫詩情,也是寫鼓聲,情與聲構成同一個描寫對象的兩個方面。如果說以上是正面寫鼓聲,把感情蘊含其中,那么以下四節則是正面寫感情,由“情”駕馭鼓聲的變化,全詩以情繪聲,以聲傳情,情聲交融,融為一體。
上一篇:《靜院·林徽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預言·何其芳》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