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立體主義
19世紀末萌芽的諸多現代藝術流派之一,以畢加索、勃拉克為首,其目標是創造更真實的藝術,其最大的影響是它掀起了對于“真實”的新主張和新觀念。“立體主義”這個名詞,是當年用來調侃勃拉克1908至1909年間的一批幾何式風景畫而產生的。
立體主義所繼承的是19世紀末傳統,它主要來自后期印象派所強調的平面色塊和象征主義者反自然主義式的迂回再現手段,當代的哲學、科學、工程和其他藝術的新觀念,對它亦有所刺激。立體主義真正形成的催化劑,則是最后來自對塞尚后期繪畫的抽象視覺分析以及畢加索發現的非洲民族面具上反自然主義式的表現手法。在畢加索《亞威農姑娘》 (1906—1907,紐約,現代美術館) 中就可以看到這兩種觀念的滲透,這件作品,被公認為立體主義的開山之作。
立體主義有幾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乃植基于塞尚藝術中的構成法。1902到1912年,畢加索和勃拉克共同研究如何再現視覺對象的概念,他們期望打破傳統繪畫的手法,不再拘泥于單一的時間和視點。這個時期就是人們所說的“分析的立體主義” (An-alytical Cubism) 時期。早期立體主義破碎又剔透的結構中,仍帶有明顯的主題意念以及強烈的光線、形式和空間感,但又不失平面式的原始意圖,他們把不同狀態、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凝聚在單一的平面上,得一個總體經驗的效果。此后,畢加索和勃拉克都準備擴大和豐富他們的手段,不憑主觀經驗,而是利用多種不同素材以及所掌握的一切造型手段——傳統的、試驗的,還包括手頭的任何材料,去擴大繪畫而進入第二個階段,被稱為“綜合的立體主義”,只是這個名稱用得過于廣泛,以至失去了意義,它包括了事后20年間畢加索、勃拉克、格里斯等人所進行的許多情況不同和不相干的試驗,在這第二個階段里,立體主義的畫面不再是個透視物像的窗子,而是發生組合現象的場所。他們利用日常生活中垂手可得的東西,如報紙、火柴盒等進行拼貼,使藝術更接近生活中平凡的“真實”。對畢加索而言,藝術是要制造意象與意象、素材與素材,或二者之間的關系。1910年—1911年,立體主義舉行了團體聯展而名揚于世,但最主要的開創者畢加索和勃拉克未參加,葛利斯于1910年左右加入,他是率先使用拼貼法的人。另外幾位與此運動有關的重要畫家是: 雷捷,他認為題材和技巧對現代寫實主義同等重要; 德洛內,1912年左右,他揚棄了立體主義的觀念,轉而致力于注重色彩表現的奧費立體主義; 杜桑,他后期作品的特點是把立體主義內明晰的要素給以極端的概念化。他們三人在聯展和其它的集會中,都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如:“黃金分割”團體的成立,并在1912年舉行了首展。參與這個運動的其它畫家還有格列茲、梅金杰、勒·??颇崛~、馬庫西斯、拉·弗列涅、洛特、畢卡比亞、維雍及庫普卡。有些雕塑家,如: 阿爾基邁克、杜?!S龍、勞朗斯、利普茲等,亦加入此陣容中,但都在法國以外的地方。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畢加索和勃拉克的合作便宣告結束,雖在1920年及1925年,“黃金分割”團體還舉行了兩次聯展,但1914年,立體主義運動實際上就已經告終了。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修拉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馬列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