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戴維斯
英國作曲家。1957年畢業于曼徹斯特皇家音樂學院。同年赴羅馬,師從意大利作曲家佩特拉西學作曲。1959年任賽倫塞斯特中學校長。1962年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修,此后一直投身于作曲。與出身于同一學院的青年英國音樂家伯特維斯爾等結成“曼徹斯特樂派”,組織“丑角演奏者”樂隊,后又指導“倫敦之火”樂隊,演出現代派作品。作品極豐,使用技法不拘一格,從中世紀作曲家到貝多芬,直至布列茲都能兼容并蓄。是英國現代派作曲家的代表人物。
戴維斯早年即同時對錯綜復雜的序列技巧和中世紀的音樂感興趣,這導致其創作的綜合性。他常常在一部作品中使用數種他稱之為不同“水平”的音樂,如引用中世紀宗教音樂中的經文歌,彌撒曲,素歌; 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的作品片斷,以及20世紀的狐步舞、爵士樂等,并常對此作戲謔的,滑稽的模仿,再與由交響樂隊演奏的“真正的”音樂相融合,他認為這樣做可以產生音樂上的模糊性,聽眾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在不同水平上對這些相互對立的成份作出自己的解釋。管弦樂曲 《圣托馬斯的覺醒》(1969) 是這類作品的一個代表。
歌劇《塔沃納》 (1962—1968) 的上演,是其作曲生涯的一次高潮,之后,他著手寫了多部需要服裝、舞臺布景和舞蹈演員的“音樂劇”,并同時著力探索精神病患者的極度顛狂的心理狀態。《威薩列的圣像》中,一位男舞蹈演員按照一些解剖圖的姿式作滑稽表演,樂隊以形形色色不同風格的音樂為之伴奏。音樂一會兒表現耶穌受難的動人情景,一會兒又以肆無忌憚的嘲弄來表現耶穌的復活?!兑晃化偼醯陌耸赘琛?(1969),歌唱演員扮演瘋國王,他用嗚咽聲,呼喊聲、尖叫聲和假聲對著沿舞臺散開,坐在籠子中的樂隊隊員歌唱,以表現這位瘋王的各種情緒。
70年代后,他的大部分精力轉向寫作器樂作品,包括三部交響曲 (1973—1976,1980,1984),多種協奏曲,室內樂和器樂獨奏曲。這些作品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華和多樣的創造性。他有時采用序列手法,但多數是有調性的。他常通過調式模糊的大小調和聲來造成含混的調性,例如在第二交響曲中,B小調調性卻以F作為屬音,這個三全音上的屬音與傳統手法之間的矛盾,造成了音樂的奇妙,緊張和動力。
戴維斯還寫有大量作為教學用的作品和為孩子寫的作品,大多作于他在中學任教時。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貝里奧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偶然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