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音樂·《康科德奏鳴曲》
艾夫斯第二鋼琴奏鳴曲的別稱,也稱《和諧奏鳴曲》,是艾夫斯的代表作。此曲作于1909—1915年。1919年由作者自費出版,同時寫有《寫在奏鳴曲之前》的文章,闡述其藝術觀點,1939年才在紐約首演,從此使這首樂曲及其作者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康科德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東部城市。此曲是向作者所欽佩的四位生活在這一城市的19世紀作家和哲學家表示敬意,四個樂章即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全曲風格差異很大,需借助標題和作者的文字來理解。第一樂章:“愛默生”,艾夫斯稱他為“美國的在精神世界中最深入的探索者”,他的哲學思想也反映在艾夫斯的思想中。樂章開始略加掩飾地使用了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主題。樂曲進行不分小節,也沒有明確的調性。中部是不協和性和力度的爆發。第二樂章:“霍桑”,樂曲試圖暗示霍桑的半似兒童,半似仙女的各種幻覺王國中的那些困惑的、怪誕的奇遇。具有諧謔曲情調,演奏技巧很難,中間要用一塊143/4英寸的木塊把鍵盤壓下。在紛亂的音響中,突然又出現古老贊歌和流行曲調。第三樂章:“奧爾科特一家”,最平易近人的樂章,引用了一些為人熟知的曲調,并以貝多芬的一個氣勢高昂的主題結束。第四樂章:“梭羅”描寫的是景與人。最后結束時,再次出現了貝多芬的主題。
上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管弦樂隊變奏曲》
下一篇:西方文學·音樂·《第四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