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成竹在胸
與詩學有關的古代美學概念。原是宋蘇軾關于藝術創作構思立意的論述。語出其《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又其《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之一)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所謂“成竹在胸”,是說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必須深入客觀自然的寫作對象,在熟悉生活的過程中去作完整的構思立意,一旦創作條件成熟,藝術靈感來臨,就應“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寫詩也一樣,所以蘇軾《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云:“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藝術的生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畫竹就必須把握到竹的整體,才能進一步去表現竹的氣韻個性與生命活力。但要達到“成竹在胸”的藝術高境,又必須先有“見竹不見人”的精神修養。蘇軾非常稱贊文與可“其身與竹化”。他從《莊子·齊物論》的“物化”理論中獲得了啟發。文與可之所以能“成竹在胸”而畫盡竹之情性,清新無窮,不斷創新,因為他熱愛藝術,已達到了虛靜忘我的境界。有虛靜忘我之心,竹乃能進人心中,主客一體,物我兩忘,不僅所畫之竹擬人化了,就是畫竹之人也擬竹化了。身與竹化,實際就是竹在自己的精神氣韻之中,不僅體現了活生生的竹,而且表現了活生生的人。于此可見,蘇軾從莊子物化意境中,結合具體的藝術創作實踐,深入探究了藝術創新精神的根源。這里雖然是論畫,但是蘇軾一貫強調“詩畫本一律”(見其《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所以其藝術精神與詩論相通。畫竹不能“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因為這樣缺乏“成竹在胸”的完整藝術構思,是湊合之竹,不可能反映出以竹寫人的神韻精髓。寫詩也一樣。沒有事先的構思立意,缺乏生活的完整形象,東拉西扯,有一句沒一句,這樣的詩作必然支離破碎,不可能有流貫的氣勢與動人的韻味。只有“成竹在胸”,才能寫出好詩佳作。在總結藝術創作實踐時,蘇軾已接觸到藝術創作本身的某些規律性問題,具有比較廣泛的普遍指導意義。比如對于后代的文人畫和山水詩創作,就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上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思無邪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才膽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