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奪胎換骨
古代詩學概念。原是宋代江西詩派的一種創(chuàng)作主張。見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記載黃庭堅語:“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奪胎”和“換骨”主要都是指學習前人構思和詩意的問題,不同于“點鐵成金”側重于師法前人語辭。然“奪胎”和“換骨”二法在學習前人構思和取意的前提下,具體內容又略有區(qū)別。依“換骨”法寫成的詩,其句法結構與前人作品基本相似,句數(shù)也大致接近,這是主要就學習前人構思立意而言;如果主要是取前人的詩意,則詩句也可衍演或縮減。依“奪胎”法寫的詩,允許在原來作品基礎上“形容”擴充,也就是在句法結構上可有較大變化,句數(shù)可有較多增加,甚至可以跨越一定的文體界限。無論是著重于學習古人語辭的“點鐵成金”,還是著重于借鑒古人構思立意的“奪胎換骨”,它們本意都包含以故為新的思想,從江西詩派特別是黃庭堅的創(chuàng)作實際看,也未嘗沒有取得某種求新的效果,因此不能用“蹈襲剽竊”一語對它全盤否定。但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應該十分廣闊,以上方法畢竟只是其中的一條仄徑,而非主要的通途,黃庭堅對此強調太過,并不妥當,何況許多江西派詩人運用這種方法寫詩,往往弄巧成拙,適得其反,故被王若虛譏為“特剽竊之黠者”。雖然黃庭堅不必替后人陷入蹈襲剽竊泥坑任過,但卻說明,他提倡的“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主張本身包含著比較明顯的缺點。元韋居安《梅磵詩話》卷上指出:“‘奪胎換骨’之法,詩家有之,須善融化,則不見蹈襲之跡。”立論比較公允,這種態(tài)度也適合于對待“點鐵成金”之法。參見“點鐵成金”。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夏完淳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妙在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