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王右丞集》新詩鑒賞
詩文別集,十卷,詩六卷,唐王維撰。維(710~761)字摩詰,原籍祁縣(今屬山西),其父遷于蒲州(山西永濟),遂為河東人。開元九年(721)進士,任太樂丞,因舞黃獅子事,貶為濟州司庫參軍。后得到張九齡重用為右拾遺。遷為給事中,兩度出塞。安史亂中被虜,接受偽職,兩京收復,被降職,后為尚書右丞,隱居在終南山輞川,過半官半隱生活。
王詩分早晚二期,早期題材廣泛,有邊塞、游俠、閨怨和描寫士人不遇等。代表作品有《老將行》《夷門歌》《少年行》《使至塞上》《觀獵》《濟上四賢詠》《洛陽女兒行》等。許多詩篇表達了詩人建立功業的理想和對政治清明的渴望。其早年作品洋溢著一種少年精神,即使寫將軍不遇的《老將行》,寫“七十老翁何所求”的《夷門歌》也是如此。這些詩中的主人公不屈不撓為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努力奮斗;從格調上看,也是歡快跳蕩,雄姿颯爽,充滿了青春朝氣。王維晚年因屢受挫折,對人生絕望則轉向大自然,其詩多是通過對山水田園的描寫來表達詩人超然世外的閑適心情,這些作品多在輞川所寫,這里的朝暉夕陰,初日明月全都極鮮明地再現于詩中。王維晚年的山水詩多以客觀的山水為描寫對象,很少把“人”融入其中,因而這些詩傾向“冷”。如“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荑塢》);“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都可以感受到王維山水詩中意境的寂寞。王詩早期風格多樣,或慷慨激昂,或委婉細膩,或豪邁或低沉,因題材而異,晚期則歸于恬淡。作者擅長把詩畫融成一片,善于抓住山水風光之特征,用最準確的字表達出來,如“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過香積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中秋暝》);“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歸嵩山作》);“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無論大景還是小景都極鮮明生動。后人因其晚期作品藝術成就最大,把王維歸為田園詩派,其實王氏描寫田園作品很少,僅十余首,似應稱其為山水詩派,因為其山水詩超過百首,大多在藝術上很成功。
此書最初由王維弟王縉所編,宋刻本稱《王摩詰文集》十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宋蜀刻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歸莊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明代部分·石田詩選》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