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毛詩傳箋》新詩鑒賞
《詩經》注本,三十卷,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亨為漢初魯國(山東省曲阜一帶)人。曾為詩作《訓故傳》,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世稱大毛公。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山東省高密縣)人,少曾為鄉吏,后入太學學習,通今古文經學,并師事馬融,徧讀儒家經典,成為經學史上著名的經學大師。
毛氏對詩篇大義和文字名物作了簡略的訓釋,釋意在前,稱之為“序”,注解文字在每句之后,稱之為“傳”。毛氏所傳之詩用戰國時篆文書寫,因而稱之為“古文經”。毛傳與齊、魯、韓三家今文“詩經(今文,指用漢代流行的隸書書寫)學”不同,很少有虛妄迷信的內容,摒棄了漢代盛行的讖緯神學,堅守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著述原則和“溫柔敦厚”的詩教,注重詩的教化作用。
柔敦厚”的詩教,注重詩的教化作用。毛傳在探討詩經的藝術表現時“獨標興體”指出書中用“興”的表現手法有一百一十六處。鄭玄對毛傳中闕疑、不明和錯誤之處作了補充和訂正。他說:“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表明;如有不同,則下己意,使可識別也。”(見《毛詩正義》“鄭氏箋”下引語)鄭氏吸取了齊、魯、韓三家的一些意見,做到了今古文經學的融會貫通。并能按照他對詩意的理解將詩三百零五篇依年次加以排列,以史證詩。當時經書尚沒有通用的傳本,師生之間口耳相傳,因而特別注重“家法”(指嚴守師說)。毛傳鄭箋保存了漢代乃至先秦時代人們對《詩經》的理解和解釋,但他們也從經學角度對《詩經》作了許多歪曲。
此書為封建時代士人必讀書,刻本甚多。較好的有清嘉慶枕經樓刻本。此本以惠棟校本為底本,并參校諸本,芟除蕪雜,正其舛謬,并附有《詩譜表》。
上一篇:《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東皋子集》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詞·宋元三十一家詞》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