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論·詩論· 茗香詩論》新詩鑒賞
詩論,一卷,清宋大樽撰。大樽(1745~1804)字左彝,一字茗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舉人,官至國子監助教,以母老引疾歸,晚年隱居西湖。
宋氏論詩持正統儒家觀點,對于一些稍微偏離正統的言論,他都要進行駁斥。如其論詩之本,駁陸機《文賦》中“漱六藝之芳潤”,言其“非本也;約六經之旨,乃本也”。陸氏主張在儒家經典中汲取內在與外在之美,故言“芳潤”。宋言六經的旨歸才是詩之本,也就是說儒家之道才是詩之本原。“曾經圣裁”和經大儒注釋的《詩經》是古代詩歌的頂峰,雅頌的作者是圣人之徒,他們才是最偉大的詩人。
論及“齊、梁、陳、隋之格之降而愈下”的原因時,宋氏認為這在于詩人多失節而事二姓。他說:“群言之長,德言也。女事二夫,男仕二姓,尚何言乎?”“誦其詩不知其人,斤斤焉僅斥其詩格卑靡,定為下品之第,何異向名倡而責之曰:曷不綴道論以自娛?茍展其狂直,以匡益無行,豈不方圓其枘鑿哉!”作為抒情詩作者的品德是會對其詩創作有影響的,但是像宋大樽這樣把“品德”問題僅歸結為是否“仕二姓”,荒唐而可笑。這除了表明評論者本人思想的陳腐外,又能說明什么呢?
宋還反對“發憤著書”,不贊成詩中攄寫怨憤,作不平之鳴。他認為這樣不僅“失所養”“喪詩品”“嬰累悔生”,并以此告誡那些“山澤之臞之有怨憤者”。可見作者還在替統治階級恫嚇那些“失職不平”的士人。
此書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排印《清詩話》本。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詩毛氏傳疏》簡介介紹
下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履園談詩》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