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家·趙翼
清史學家兼詩人。字云崧,號甌北,陽湖 (今江蘇常州) 人。二十四歲中舉人,三十五歲成進士。此后在北京、廣西、廣東、貴州等地做了十年官,四十五歲時以奉母為名,辭別官場,回到家鄉,過著 “悠哉游哉” 的生活。他成天在家里讀歷代史書,據他自己說:“閑居無事,翻書度日,而資性粗鈍,不能研究經學,惟歷代史書,事顯而義淺,便于瀏覽,爰取為日課,有所得則劄記別紙,積久遂多。”后來,他將自己平時的讀書筆記匯聚成書,這就是 《廿二史劄記》 的編著經過。《廿二史劄記》與錢大昕的 《廿二史考異》、王鳴盛的 《十七史商榷》 同為清朝歷史考證的三大名著,至今仍被學界推重。這部書實際上是讀“二十四史” 的札記,因為趙翼將新舊 《唐書》 和新舊 《五代史》分別視為一史,故名為 “廿二史”,實為“廿四史”。《廿二史劄記》 以筆記的形式,對二十四史各方面的情況,如編撰人員、編著年代、史料來源、編纂體例以及各史的得失,都進行了詳細的評論介紹,實際上是 “二十四史”的入門指南。但此書最能引起讀者興趣的是,趙翼在通讀一代正史后,將某些史實加以歸類分析,總結出某種特有的歷史現象或有趣的話題,如 “武帝三大將皆由內寵”、“漢初妃后多出微賤”、“兩漢多鳳凰”、“東漢尚名節”、“清談用麈尾”、“后魏多家庭之變”、“北齊百官無妾”、“宋皇后所生太子皆不吉”、“唐諸帝多餌丹藥”、“武后之忍”、“元初用兵多有天助”、“元末殉難者多進士”、“明太祖行事多仿漢高”、“明初文人多不仕”、“明朝米價貴賤”等。作為考據學家,趙翼的見解就非同常論,如卷二十六“和議” 條,認為 “義理之說與時勢之論,往往不能相符”,如宋金之間,以 “義理” 而言,當主戰,但以 “時勢” 而言,則當主和。他評價主戰派說: “身在局外者,易為空言; 身在局中者,難措實事。秦檜謂 ‘諸君爭取大名以去,如檜但欲了國家事耳’,斯言也,正不能以人而廢言也。”然后列舉和則安、戰則危的史證,讓人沉思。這種見解與流行的觀念完全相反,但卻是歷史的真實。同時代與趙翼齊名的考據家錢大昕甚至認為: 南宋亡國就亡在道學諸儒恥言和議,不論時勢可否,一味主戰 (見 《十駕齋養新錄》 卷八 “宋季恥議和”條)。趙翼是一位文史通才,其詩與同時的袁枚、蔣士銓齊名,合稱 “乾隆三大家”。著有 《甌北詩話》,評論李白、杜甫、蘇軾等唐宋大家及高啟、吳偉業等明清詩人,主張創新,曾有《論詩》絕句: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上一篇:經濟學·制度·賦稅
下一篇:文學·文人·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