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制度·官學
古代的公立學校。據古代文獻記載,我國很早就有了正式的學校。《漢書·儒林傳》說:“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這里的校、庠、序,就是不同時代官學的名稱。東周以前,學在官府,設在國都的叫 “國學”,設在國都以外地方的叫 “鄉學”。按程度分,又有“小學” 和 “大學” 兩類。貴族子弟八歲入小學,主要學禮(禮儀)、樂 (樂舞)、射 (箭術)、御 (駕車)、書 (語文)、數 (算術) 等六門課程。十五歲入大學,則學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周王朝的大學叫 “辟雍”,諸侯國的大學叫 “泮宮”。所有這些學校都是官學,教育被貴族壟斷,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入學受教育的資格。春秋時期,這種局面開始發生變化,一些降為“士” 或平民的貴族后裔不甘寂寞,他們或游說諸侯,或聚徒講學,這就創造出一種新型的私立學校。這種私立學校不論出身,用孔子的話說,就是 “有教無類”,只要交納一定的學費,平民和貴族就享有同等的入學資格。秦王朝曾經禁止私學,命令民間“以吏為師”,只學習法令。漢代以后,官學得到空前發展,首都設有全國最高學府 “太學”,東漢末年時在校學生竟達三萬余人,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學校之一。朝廷還規定郡、國設學,縣、邑設校,鄉、村設庠、序,這樣就形成了從首都到地方的官學系統。漢武帝采取 “獨尊儒術” 的文化政策,在太學立 《五經》 博士,各地學校的教官也由儒家經師擔任,將儒家經典作為學校的教材,開始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經學教育傳統。學校的目標是為朝廷培養各級官員,官學也就是官員預備學校。漢代官學的這些特點對后代的學校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歷代的官學都分中央和地方兩級,設在首都的最高學府或稱太學,或稱國子學,或稱國子監。隋唐以后,國子監中還有日本、朝鮮、越南、暹羅 (泰國)等國的留學生。“留學生” 這個詞就是日本人創造的。隋唐時,日本國王多次派使者來華訪問,隨同的人中有許多是來中國了解學習儒學、佛法以及中國的文物制度的。隨使者一起回國的稱為“還學生”,留居中國繼續學習的稱為 “留學生”。地方學校則有郡學、州學、縣學,元明清三代將這些地方學校統稱為 “儒學”,“儒學”前都建有文廟,是祭祀先師孔子的地方。在清代,讀書人要進入各級 “儒學”,必須通過縣試、府試 (地區級)、院試 (省級),被錄取 “入學” 后稱為生員,俗稱 “秀才”。取得秀才的資格后,才有可能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朝廷規定秀才享有免役、免稅等特權,甚至連衣著樣式都與眾不同。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稱 “廩生”,每月由公家供給糧食; 其次是 “增生”,是擴大獎勵名額后的優等生; 新入學的稱“附生”。每年由學政 (省教育長官) 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優秀的地方生員還有機會被保送到首都的國子監肄業,被稱為“貢生”。清代正式形成所謂“五貢” 制度: 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這些 “貢生”都是由地方學校貢舉到國子監肄業的優等學生。隋唐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確立,學校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其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都以科舉為轉移。盡管朝廷也設有醫學、農學、算學、律學、畫學等專業學校,但并不被社會看重,規模和影響都極其有限。直到清末,隨著西學東漸,才有實施科學教育的新式學校建立。
上一篇:禮俗學·禮制·宗法
下一篇:政治學·制度·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