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wù)?,故鄉(xiāng)人號之曰“駝”。駝聞之曰: “甚善,名我固當(dāng)?!?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 云。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
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fù)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 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fù)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駝曰: “我知種樹而已; 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 ‘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 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嘻曰: “不亦善夫! 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 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
本文作于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這時正是柳宗元于京都(長安)參與“永貞革新”活動之時,年三十二歲。
“郭橐駝”,不一定實有其人。橐(tuò陀)駝,即駱駝。題目稱為“傳”但并非實錄性的傳記作品,而是采虛擬手法寫成的一篇“寓言式文學(xué)”作品。傳主郭橐駝,既非實有其人,則是作者借他人之口,從種植之道引出官吏治民之道,說明“養(yǎng)民”之重要性,并對那些“擾民”、“傷民”的當(dāng)權(quán)者進行諷諭和抨擊。這是一篇從科學(xué)、哲學(xué)和政治學(xué)多方面闡明種樹之道和治民之道的著名散文,很值得一讀。
****
本篇有不同分段法,但以分五段為宜——
第一段(1節(jié)):述郭橐駝名號之由來;
第二段(2節(jié)):言郭橐駝精于種樹;
第三段(3節(jié)):從兩種植樹法對照中闡明種樹之道;
第四段(4節(jié)):由種樹之道引出治民之道;
第五段(5節(jié)):變“養(yǎng)樹”為“養(yǎng)人”。
第一段:述郭橐駝名號之由來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wù)撸枢l(xiāng)人號之曰“駝”。駝聞之曰: “甚善,名我固當(dāng)?!?因舍其名,亦自謂 “橐駝” 云。其鄉(xiāng)曰豐樂鄉(xiāng),在長安西。
一、詮詞釋句:
始與僂——始,當(dāng)初。僂(lǚ呂),脊背彎曲。
隆然與伏行——隆然,指脊背高了起來。伏行,是說俯身走路。
名我固當(dāng)——用這個名字叫我很適當(dāng)。名,作動詞用。固,本來。
二、略述大意:
郭橐駝這人,不知原來叫什么名字。他患了駝背病,脊背突起,彎著腰走路,好似駱駝的樣子。因此,鄉(xiāng)里人給他一個綽號,叫“橐駝”。駝子聽了說:“好得很,用這個名字叫我,十分適當(dāng)?!庇谑?,就舍棄他的本名,也自稱“橐駝”了。他家鄉(xiāng)就在長安西郊的豐樂鄉(xiāng)。
在敘述其名號來歷之后,順便點明他是什么地方人。這是為人立傳,必不可少的基本內(nèi)容。雖然傳主未必實有其人,但作者還是按“傳紀(jì)”的要求來寫,使其具有真實性。
第二段:言郭橐駝精于種樹
駝業(yè)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yǎng)。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一、詮詞釋句:
業(yè)種樹與為觀游——前者說,以種樹為職業(yè)。后者說,修建觀賞游覽的場所。為,作也,修建。
爭迎取養(yǎng)——爭著迎接供養(yǎng)(請他栽種花木)。
移徙與碩茂——移徙(xǐ喜),此指移植。碩茂,高大茂盛。
早實以蕃——早結(jié)的果子累累枝頭。以,同“而”,連詞。蕃,繁多。
窺伺效慕——偷看模仿。效,仿效。
二、略述大意:
駝子以種樹為自己的職業(yè)。凡是長安城里修建觀賞游覽園林的權(quán)貴和富豪們,以及那些為賣鮮果而植樹的人家,都爭著迎請供養(yǎng)他。
——這是此段的第一層意思:到處受歡迎。文中盡量渲染橐駝深受歡迎的程度,“凡”、“皆”二字,充分顯示這一點。
駝子親種的樹木,或者移栽的樹木,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密,果實結(jié)得又早又多。
——這是本段的第二層意思:駝子種樹奧妙在何處?文中盛贊了郭橐駝種樹技藝高超,又說明“皆爭迎取養(yǎng)”的原因。
其他種樹的人雖然也想學(xué)著種好樹,偷偷地觀察模仿,但沒有誰能趕上他。這里的“莫”,不是“沒有”,而是古文中的無定代詞,是說“沒有誰(人)”。
——這是最后一層意思:郭橐駝的種樹技術(shù),別人學(xué)不去。這一段三層意思,都集中說明一點:精于業(yè)。即傳主十分精通種樹技藝。因此,備受歡迎,不管為謀生而種樹,或者為行樂而植樹,都不能不爭養(yǎng)著他
。
這一段文字較多,是文章的基本部分。它從正與反兩個方面闡明一個重要思想:“順天而致性”。
先看它從正面論述:
有問之,對曰: “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fù)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 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一、詮詞釋句:
壽且孳——壽,活得久,樹齡高。孳(zī滋),滋長繁殖、繁茂。
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這是說,能夠順著樹木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讓它按照自己的習(xí)性充分成長罷了。天,此指自然法則。致,極,盡。性,樹木的本來習(xí)性。焉爾,雙重語氣助詞。
其本等四句——本,樹根。欲舒,需要舒暢,自由生長。培,培土,欲平,要均勻。土欲故,是說復(fù)土要用舊土,即熟土,不可用生泥客土?!爸堋?,搗土要細(xì)密,堅實,不可粗放。
既然已與慮——前者是說,已經(jīng)這樣做了。后者是說因擔(dān)心而擾亂。
蒔也若子——蒔(shì事),移栽。若子,象對待子女一般精心照顧。
置也若棄——置,栽好后放在一邊。棄,拋開,忘記。
則其天者句——那么,樹木生長的規(guī)律不受破壞,而能完全按照它的本性自然地生長了。全,保全。
長與抑耗——長(zhǎng漲),生長。抑耗,抑制減損。
二、略述大意:
有人問他其中原因是什么。他答:“我并不能給樹木以生命,活得長而且繁茂,只不過是按照樹木生長的自然規(guī)律,使它的本性得到最充分的發(fā)揮罷了。一般說來,植樹的規(guī)律是:樹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勻,復(fù)土要用原(陳)土,不可用生土或客土,搗土要堅實。這樣做完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動它,不要因擔(dān)心而擾亂它,而是離開它,甚至不必回頭看它。移栽時,要如撫育親生子女一般精心細(xì)致;栽好之后,就象丟棄了東西一樣不再去管它。這樣,樹木生長的規(guī)律不被破壞,而能夠完全依其本性而自然生長了。因此說,我只是不妨礙樹木的成長而已,并沒有用什么特殊辦法,讓它長得又高又大又茂呵;我只是做到不抑制、不損害樹木的生長發(fā)育,而并非我有特別本領(lǐng)使樹木早結(jié)果、多結(jié)果啊!
這是本段文字中的第一層意思,即從正面加以論述,從而闡明駝子種樹的真正訣竅之所在。下邊接著從反面說理,講清了別人植樹植不好的原因。
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茍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fù)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 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一、詮詞釋句:
根拳而土易——拳,彎曲;易,更換。這是說,樹根拳曲著,用的土都換上生泥。
若不過焉則不及——果若不是過了頭就是不足。此指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
太恩與旦視而暮撫——前者是說愛過頭了。恩,愛也。后者是說早上去探視,晚上又去撫摸。
爪其膚與驗其生枯——爪,即“抓”,用作動詞。即用手抓破樹皮。驗,檢查,查驗。就是看看是枯死了還是成活了。
木之性日益離矣——日益,一天比一天。離,背離。此句是說,這樣就一天比一天背離了樹木生長的習(xí)性了。
不我若——即“不若我”。是說這樣種樹不如我種得好。
二、略述大意:
緊接著駝子說:其他種樹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樹根曲而不順,培的泥土都是生土,且不是多了就是不足。雖然有些人不是這樣,但又過于愛惜了,總是擔(dān)心著,早上去探望,晚上又去摸一摸,剛一離開,忽而又回來顧看。甚至還有的竟用手抓破樹皮來檢驗它是否成活,搖動它的根部來看看栽得疏松還是結(jié)實。如此折騰,樹木就一天比一天遠(yuǎn)離了它生長的本性了。
這里是說“他植者”的幾種種樹情況:一是“粗放的種植法”。他沒上邊所說象照管子女一樣地去細(xì)密撫育,沒有“順天致性”,所以長不好(這一種法,沒有明講,是寓于正面論述中暗示的)。再一種是“溺愛種樹法”。他們對自己所種的樹照管過頭了,過分關(guān)心,朝看暮摸。這也不是“順天致性”,結(jié)果還是長不好。還有一種“糟糕種樹法”。他們竟然“剝皮驗生死,搖根看松實”。這同“順天致性”背離更遠(yuǎn)了,當(dāng)然種不好樹,非死不可!
作者擺了郭橐駝所說的幾種種樹情況后,還是借著駝子之口加以小結(jié)——
駝子說:“雖說表面上看是愛護它,其實是在損害它;雖說是擔(dān)心它,實際是害了它。因而就不可同我比較了。我的種樹法,只是不同他們那樣罷了,哪有什么特別高明的本領(lǐng)啊!”
作者設(shè)計的這段對話,十分精采,文辭既形象又簡潔。用一句“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含蘊哲理的短語,概括了第三段的全段主旨,“一篇之意已盡于此”(見《古文觀止》)。這是本段的中心意思,也是全篇文章的要旨所在。至于怎樣做到“順天致性”呢?作者仍借郭橐駝之口,從正面至反面,加以反復(fù)闡釋,對于種植之道不僅提供了若干具體方法,而且將其要害問題論述得十分透徹。這也為下段文字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四段:由種植之道引出治民之道
問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駝曰: “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yè)也。然吾居鄉(xiāng),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呼而曰: ‘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 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yè)者,其亦有類乎?”
一、詮詞釋句:
問者曰——詢問的人說。這是作者有意設(shè)計的一個文章過渡方式,以顯順勢、自然。
官理與長人者——這里的“理”與“人”二字,都是避帝君之名諱而改字:“官理”,就官治,因高宗李治而改;“長人”,即“長民”,因太宗李世民而改,是指民中之長者,即官員?!耙浦凉倮怼?,就是移來用于做官治民。
若甚憐與卒以禍——前者是說好似很愛惜憐愛。后者是說結(jié)果為百姓造成禍患。卒,最后結(jié)果。
勖爾植——勖(xù敘),勉勵。爾,你。此為“你們”,復(fù)數(shù)代詞,下邊二句中的“爾”,同此。是說鼓勵你們播種。
早繅而緒等四句——繅(sāo騷),煮繭抽絲。緒,絲頭。“而”,通“爾”,下三句中“而”,均同此。縷,絲線。字,養(yǎng)也。遂而,合你。雞豚,雞與豬。此句是說,讓你的雞豬長得又快又壯。
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一下子敲鼓將大家聚攏來,一下子又擊梆子召人們前去。木,此指木質(zhì)梆子。
輟飧饔以勞吏者——輟,停止,中斷。飧(sūn孫),晚餐。饔(yōng擁),早飯。以,連詞,來。勞,慰勞。吏者,此泛指官吏們。
暇、病、怠、類——暇,空閑。病,此指困苦。怠,疲乏,疲憊。類,相似之處。
二、略述大意:
詢問他(郭橐駝)的人說:“把您栽樹的道理與方法,移用到為官治民上行不行(這是順勢過渡,顯得自然,上句總上,下句啟下)?
郭橐駝?wù)J真答道:“我只會種種樹而已,至于當(dāng)官治民,并不是我的本業(yè)!”(這里,先退一步,以符自己身分。其實,退為了進,退一小步,進一大步,于是來了一個“滔滔懸河”)。接下去就是他的“連篇大論”了。
不過,我住在鄉(xiāng)間,看到那些為官的人,總是“好煩其令”,喜好頻頻地發(fā)布他們的通令、指示,乍看,似乎很愛惜子民,而結(jié)果呢,卻正相反,給人們造成了禍害。從早到晚,幾乎每日都有差吏來村喊叫:‘官長命令我來催促你們耕地,勸勉你們播種,督使你們收獲;還要你們早點煮繭抽絲,要你們快快地紡紗織布,好好地?fù)嵊约旱男『?,把你們的雞鴨豬牛喂養(yǎng)得又多又肥!’
——這里七個排偶句,均由開頭的“官命”二字統(tǒng)領(lǐng),主要是從內(nèi)容上說明“好煩其令”,即從耕作紡織、飼畜和育子等方面作了具體闡述。下面,則從方式方法及其后果方面,對“好煩其令”作了進一步說明:
“這些差吏們一會兒大敲著咚咚皮鼓,把大家集聚在一起,一會兒又擊著木梆子把人們召來。這樣,我們做老百姓的,為了招待他們,連自己吃飯也顧不上,哪又能用什么來使人口興旺,生活安定呢?所以,現(xiàn)在百姓的生活既貧困又疲乏?!?br>
——這個聰明植樹能手郭橐駝,看去毫不費力地將“植樹之道”,一轉(zhuǎn)手即變成了“治民之道”了。他將“好煩其令”從內(nèi)容到方法,以至后果,說得既形象又生動,并富有哲理,特別最后把一個“禍”字,具體化為“病”與“怠”兩個方面。這也是作者的一個巧妙安排:用尾末的“病”、“怠”來與篇首的“豐樂鄉(xiāng)”相照應(yīng),使其含有諷喻之意。變“豐樂”為“貧困”,其原因就是俗吏們的“煩擾治民”。這正是當(dāng)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縮影。這段描述,挺有現(xiàn)實意義,已經(jīng)逝去了1200多年前的“怪現(xiàn)象”,卻在當(dāng)今社會復(fù)活了,記憶猶新的“大躍進”,不正是如此?
最后郭橐駝,用了兩句話收結(jié)了全部對話——“如此看來,那么,這同我們種樹的事情,大概也有相似之處吧!”
這是全文中最關(guān)鍵的一段,前三段是為了襯托這一段而設(shè)的“賓”,本段才是“主”。因為第三段文字闡明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諷為官者“好煩其令”——俗吏擾民。其他各段都是繞著此核心,或正或反地從各個角度來凸現(xiàn)“長人者好煩其令”這個主旨的。因此,它也是全文的主旨。
為此,作者又在文之末尾進一步點明這層意思。
第五段:變“養(yǎng)樹”為“養(yǎng)人”
問者嘻曰: “不亦善夫! 吾問養(yǎng)樹,得養(yǎng)人術(shù)?!?傳其事以為官戒也。
一、詮詞釋句:
不亦善夫——不也是挺好嗎?夫,此為語助詞,在句尾使用,表示感嘆。
得養(yǎng)人術(shù)——取得了治理人民的權(quán)術(shù)與方法。
為官戒——用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二、略述大意:
詢問的人,聽了郭橐駝的解答甚為高興地說:“這不是很好嗎! 我問的是養(yǎng)樹的經(jīng)驗,獲得的卻是治民之道?!?br>
于是,我把這件事記了下來,作為官吏們的鑒戒。
這最后一句,正是作者并不充任“問者”的最好說明。這樣,更顯得超脫于問者與答者的對話,其客觀性、可信性更強。
這段文字雖然不多,但很重要,它明確地點出了全文的主旨和寫作目的。
讀完全篇,使人領(lǐng)略了作者的寫作的意圖。從郭橐駝的正面經(jīng)驗與“他植者”的反面教訓(xùn),最后悟出一個治民之道。其要領(lǐng)在于:治民如養(yǎng)樹,出令要順應(yīng)人事(即“順天致性”),讓民各務(wù)所業(yè),不煩,不擾,不傷。這才能使民“蓄生安性”——安居樂業(yè),民富國強。
****
這篇寓言式的傳紀(jì)散文,寫得文辭形象而生動,意味醇厚而深長,可取之處甚多,仔細(xì)體察,定可得到若干教益。在此,擬講一講其中最主要的兩條。
一、寓哲理于傳文之中
柳宗元這篇寓言式的傳紀(jì)散文,撰寫的是“郭橐駝之傳”,述說的是養(yǎng)樹經(jīng)驗,寄寓的卻是治民之道,其構(gòu)思是極其奇巧而縝密。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第一,它借“傳”立“說”
既為傳記文,當(dāng)然要刻畫人物形象,記載“傳記文”必備的各種因素(如姓名、籍貫、職業(yè)和行狀等等)。因此,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筆,卻畫出了一個勤勞樸實、憨厚多智的勞動者形象。至于種樹的超人技藝和豐富而深刻的養(yǎng)樹經(jīng)驗,當(dāng)然,要多花一點筆墨來敘說了。
這是一般傳記文的寫法。但是,本文的奇巧之處在于:在為人立傳的同時,卻借“傳”立“說”。這就是通過記傳來闡發(fā)作者的某個主張和某種事理,因此,它不受傳記文的實錄性的限制,而在人物對話上摻進若干必要的虛擬因素,以便使自己的“說”(道理),講得更深刻透辟。這樣,就使傳記變成了寓言式的了,文學(xué)意味濃郁。
第二、借人之口闡發(fā)種樹科學(xué)
傳文中用了最大篇幅,以正面與反面,從各個不同視角,詳盡地論述了種樹“無不活,且實茂,早實以蕃”的原因,也即養(yǎng)樹的真正科學(xué)道理(其中涉及栽種、土壤、管理以至指導(dǎo)思想等等),并加以高度概括,得出的理論是:“順天致性”。這是說,要按照生物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辦事,決不能任意違背。否則,其后果是:“木之性日以離矣”,終于歸之失敗! 這個自然科學(xué)的法則,古今皆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jīng)深刻地認(rèn)識到這一點。可嘆的是,時至科學(xué)昌明的今日,仍有不少人甘當(dāng)“他植者”!
第三、由“養(yǎng)樹之道”引申出了“養(yǎng)人(民)哲學(xué)”
作者機敏地從“養(yǎng)樹之道”中引申出了“養(yǎng)民哲學(xué)”,不僅在手法上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思想上也很有獨創(chuàng)性。這種“以物喻人”手法,使自己要闡述的主張和思想意念,顯得更有說服力,也很自然,順理成章。“人”與“樹”,雖然是兩種不同本質(zhì)的事物,各有其特征,但也不無共同規(guī)律可循:無論植樹或治國,都要按客觀法則辦事,不然,必遭失敗。古今許多歷史教訓(xùn)都在生動而深刻地說明這一點。
有了這個具有高度哲理性思想為其前提,于是,從養(yǎng)樹推及養(yǎng)人,從管樹比附治民,就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chǔ),行文、說明都顯得極為自然。它總結(jié)的法則是:為官治民者發(fā)指示,下命令,務(wù)必順應(yīng)人事,使民各樂其業(yè),不受滋擾,不受損害,唯有如此,才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人丁興旺,事業(yè)發(fā)達。
此外,從中還可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從養(yǎng)樹到治民再到做人,都可從此文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營養(yǎng)。如在為人之道方面,至少可學(xué)到——
一是,具有專業(yè)技能,到處受人尊敬,受人歡迎。正如一則現(xiàn)代諺語所說,“懂得現(xiàn)代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二是,學(xué)習(xí)方法,要重于學(xué)“本”,不要光學(xué)“標(biāo)”。即先賢所說,要學(xué)其精神,不止學(xué)其形體。
三是,養(yǎng)子之術(shù),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反使“愛”變成了“害”,即名憐實禍。
四是,……(大家可按自身體悟,再加生發(fā))。
二、傳統(tǒng)對比法的活用與妙用
為了把文章的旨意闡述明白、深透,作者啟用了修辭學(xué)上對比手法,并且用得十分巧妙,藝術(shù)效果更加突出。
第一、自植者與他植者兩相對比
文章通過郭橐駝與他植者成功與失敗經(jīng)驗的鮮明對照,使人們明白,何者為種樹正道,何者為養(yǎng)樹歪道。哪是應(yīng)當(dāng)仿效的正確經(jīng)驗,哪是值得警惕的錯誤教訓(xùn)。這樣,就使闡理明白而深刻,同時也突出了主題。
第二,粗放者與殷勤者的互為襯托
這個細(xì)與粗的對比,也有助于說明郭氏種樹之道的正確性和重大意義,說明了養(yǎng)樹的真正的科學(xué)道理;同時,也渲染了、襯托了郭氏種樹經(jīng)驗的成熟和農(nóng)藝的高超。
第三、養(yǎng)樹與養(yǎng)人的兩相映照
這種人與樹對比,也大大有利于作者真正意圖的實現(xiàn)。文章的寫作目的,最基本的是:“為官戒”。這個“宏圖”,如果不采取“對比映照”手法,就難于從“樹”到“人”的過渡;也不利于把種樹、管樹同治民養(yǎng)人兩個不同范疇聯(lián)掛在一起,且又緊密而自然地結(jié)合著。當(dāng)然,也就不能取得“問養(yǎng)樹法,得養(yǎng)人術(shù)”的特奇效果。
上一篇:先秦(含秦)散文·諸子散文·禮記·禮運(節(jié)選)
下一篇: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左傳》·秦晉殽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