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歷史散文·《左傳》·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 “何以戰?”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 “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 “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 “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 “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劌曰: “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本篇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為后人所加,有的題作《齊魯長勺之戰》。
春秋時代,齊、魯是兩個接壤的鄰國,常有戰事發生,齊強魯弱。在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深入魯國之長勺地方(今山東曲阜縣東),就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長勺之戰”。
曹劌(guì桂),春秋時魯國人,原是一個武士;雖無權勢,卻有勇力、有識見,也有謀略,曾經隨莊公戰于長勺,并挾持齊君訂立了齊魯盟約,收回失地。
此文曾為中學語文課本選為教材,普及面甚廣,篇幅也不長,比較熟悉,此次略講以下幾點——
一、選讀緣由
本書選入此文的緣由主要有三:
一是,“長勺之戰”在我國戰爭史上,是一個弱國戰勝強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其戰爭規模雖然不大,但它說明了一個重要戰略防御的原則。當代偉大軍事家毛澤東就非常贊賞此文,在過去戰爭年代,曾作為一個著名戰例推薦全軍學習。
二是“論戰”之人曹劌,其身分、地位并不顯赫,但一般人物卻具有卓絕識見,更有軍事才能和謀略,而且勇于挑起協助國君莊公指揮戰爭,取得勝利的重擔。他確具有讓人欽仰的大智大勇和大忠精神的歷史人物,可以看出平凡人物的偉大之處。
三是,這篇論戰文章具有強大生命力,歷萬世不減光華,在寫作上也有許多作范于人的可取之處,開卷必有得益。
二、文章建構鏤析
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清晰,一般都將其分成四段(也有分三段的),具體的起迄也大致相近,只是在二、三段之交,若干版本把二段末尾的“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兩句移至第三段之首??磥恚@還是比較合理的。
第一段故事開端:主要交代戰爭的時間、齊國進犯和魯國備戰的形勢,并引主人公出場。
第二段故事發展:著重寫曹劌見莊公后的兩人對話,表現曹劌的思想和識見,是戰前的準備。
第三段故事高潮:具體寫戰爭場面,寫出這次戰事在曹劌的正確戰略方針指導下取得了大勝。
第四段故事結局:這是“曹劌論戰”的議論中心。文章到此,曹劌已經把戰爭取勝的原因交代清楚,這個歷史故事也就結束了。
三、詮譯疑難詞語
十年——是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伐我——伐,攻打。我,指魯國。因作者為魯人,“伐我”,即攻打魯國。
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在春秋時國都及近郊設立的一個行政單位。
間——此讀jiàn見,參與。杜預注:“間,猶與也。”《經典釋文》:“間,間廁其間。”王力認為:杜注所謂“與”就是“參與”,參與實際上是廁身其間(見《龍蟲并雕齋文華》)。
所安——用以安身的東西,即我所享受的衣食?!皩!?,獨自享受,或說據為已有。
弗敢加也——這個“加”,有若干解說,一說,移動,引申為改變;又說是增加,猶言妄加;又有說,捏造、謊報。此處應以最后一說為是?!墩f文·言部》:“誣,加也?!标懽谶_《說文解字通論》云:“此文‘加’與‘信’相對,信,是真實,加,是捏造,也就是‘誣’?!薄案ジ壹右病保褪遣桓抑e報。
孚與獄——孚,信用,相信。獄,一切訴訟,即訟獄。
忠之屬——盡心盡意,謂之忠;屬,責;之屬,即這件事。
公與之乘——莊公與曹劌同坐在一輛戰車里。
鼓之與一鼓——這里兩“鼓”,均名詞作動詞用,前者,指擂鼓進軍;后者,指第一次擂鼓。
敗績——軍隊潰敗。
登軾與轍亂——登軾,即攀登車前的橫木;轍亂,車輪輾出的痕跡很雜亂。
旗靡——靡,倒下。旗靡,即旗幟倒了下去。
四、語譯全文
第一段——事件開端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派兵攻打魯國。莊公將要出兵迎戰,曹劌聽到這個消息,即要求會見莊公。他的鄉親們都勸說:“國家大事,讓那些吃魚吃肉的大官們去商量吧,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不,那些吃得好的人都是鼠目寸光,不會有什么深謀遠慮的。”于是,他就去見了莊公。
第二段——事件發展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就問:“您憑什么條件跟齊國作戰?”莊公道:“我待人不錯,凡是衣食之類享受的東西,都不敢據為獨有專享。”曹劌說:“這些小恩小惠沒遍施人民,人民是不會跟從您作戰的。”莊公進一步說:“我在祭供鬼神時,所用的牲畜(三牲福禮)、寶玉、絲綢,總是照章辦事,從來不敢謊報、妄改;我對神靈是誠實的,講信用的?!辈軇フf:“祭事誠實,不過是件小事,未必能取得神靈完全信您,也不會因以降福,保佑你在戰爭中取勝?!鼻f公又說:“一切訴訟(包括大事小事案件),無論案情大小,我雖不能對案件都了解很細,但總是努力按照實情去辦,盡可能評判合理,不使人受屈?!边@時曹劌才說:“對! 這是盡心盡意為民辦好事呀。憑這一點,就可以跟敵人打一仗! 作戰時請讓我跟您一塊去?!?br>
第三段——事件高潮
莊公與曹劌同坐一輛戰車里,統率軍隊出發。齊、魯兩軍,在魯國的長勺相遇。齊軍發動了進攻,莊公隨即想擂鼓進兵迎擊。曹劌勸說:“還不可以(等一下)。”當齊軍擂過三次鼓,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擊了。”魯軍鼓聲一響,戰士立即奮勇臨陣,殺得齊軍大敗而逃。莊公見此,正要下令追擊敵人。曹劌又阻止說:“還不可以?!闭f完,他就跳下車去,仔細察看了齊軍戰車的輪跡,又攀登上了車前橫木,全神貫注地望望敵情,然后說:“可以了!”莊公即下令追擊敵人,把齊軍趕出了國境。
第四段——事件結局
打了勝仗后,莊公就問曹劌為什么這樣指揮?曹劌答道:“戰爭這樁事,靠的是一股勇氣啊!第一次擂鼓時,兵士們都振作了勇氣;到第二次時,勇氣就漸衰下來,大不如前了;等到第三次,勇氣就全部消失了。當敵人三通鼓罷,勇氣已經耗盡,我軍才把戰鼓擂響,斗志昂揚,因此取得大勝?!苯又軇ビ终f:“為什么不馬上乘勝追擊呢? 因為齊是一個大國,不能低估它的實力,要防它有伏兵;假裝敗逃。后來,我察看了,他們戰車輪印很亂,軍旗也倒下了,知道他們是真的戰敗。所以,才請您下令追擊?!?br>
五、為什么它成為千古名篇?
這是一篇短散文,記述的也只有一件事——一場不大的戰役。但為什么它竟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由于——
(一)篇幅雖小(只有222個字),但內涵極為豐富,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它既有史料價值,又有軍事意義;既有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又有巨大文學價值。
在史學上的價值,是不待多說的。因為它本身就是實錄春秋“齊魯長勺之戰”這個重要史實的,且又記述詳實而生動。
在軍事上的價值,歷來為人們、特別是軍事家們所重視。因為它以真實材料記述了我國軍事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這個戰例,說明了若干重要的戰略防御的原則。因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把“齊魯長勺之戰”同楚漢成皋之戰、新(王莽)漢昆陽之戰、秦(苻堅)晉淝水之戰、袁(紹)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以及吳蜀彝陵之戰等各大著名戰役相提并論,且對這次戰役作了精辟的分析——
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有利于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雖然是一個不大的戰役,卻同時是說的戰略防御的原則。
在思想政治方面,也有不少有意義的啟示。比如:重視人民力量的“民本”思想;“取信于民”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本保證的唯物史觀;還有關心國家安危而“毛遂自薦”和自我請戰的大無畏精神,以及戰前準備隨時注意調查和細心分析問題等優良作風等等,都很有教益。
(二)文學上價值更為明顯。它是一篇歷史著作,也是一篇很優秀的史傳文學作品。這對于它成為千古名篇,其關系是最為直接的。它在寫作技藝上的成就是——
第一、剪裁之妙。它既簡又繁,既全面又有側重,用最少的文字,蘊含最多的內容。比如,它全面記敘了一個歷史事件——齊魯長勺之戰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它生動描繪了曹劌這個人物的思想、識見和才干,還刻劃了他的言談行動和音容笑貌;它深刻發揮有關戰備的議論。并結合實際簡明生動地加以闡述,取得令人信服的良效。另外,寫戰爭不多寫兩國交兵戰爭場面具體情況和勝后的戰績,而重視戰前政治準備以及戰爭的戰略思想等,也是深得剪裁之妙。
第二、敘事精詳、條分縷析。在戰前,對“君德”的考察;交戰時,注意蓄養士氣;既戰之后,善察敵情,靈活指揮,諸如此類,步步精審,著著奇妙。在文章結構上,各段緊聯一氣,又各有側重,有轉折,有波瀾,錯落有致。
第三、內容故事化,人物性格化。這是在藝術上更為顯著的一個特色。
作者在文章中善于通過一系列情節描寫來使所敘述的歷史事件,變成為有頭有尾、有人事、有活動的立體故事。比如,首寫曹劌請見,鄉人勸阻,接寫曹劌見莊公后的對話,再寫戰場狀況(主要是反攻與逐師),最后,文章結尾,又引出了曹劌侃侃說理情節。它就是這樣讓一連串具體生動的情節描寫,構成一篇引人入勝,富含哲理的歷史故事。
在描述這個戰爭故事中,作者又善于立體刻劃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請看,寫曹劌愛國之心和對國家興亡的責任感,就是經由不顧鄉人勸阻,毅然入見魯君中表現出來的;寫曹劌的卓越識見,是從見莊公后,不說戰事而先說政治、民情中反映出來的;再者,寫曹劌軍事大家風度,是在臨陣時,由莊公貿然迎敵、追擊同曹劌從容機智、指揮若定的對比中,呈現給人們的,如此等等。
這就是說,把人物放到矛盾沖突尖端和通過具體情節來刻劃其性格、塑造其形象,是本篇散文在藝術上的最大成功之處,加上語言的精煉傳神,其人物形象就更加立體化、更令人難忘了。
其實,此文也寫了莊公這個人物的君德。在強國入侵之時,毫無畏懼,堅決抵抗;而且虛懷若谷,接見曹劌這樣地位低微的人物,又回答曹的三問,并與曹同車,聽從其指揮戰勝后,還不恥下問,才引出了“論戰”。
上一篇:兩漢魏晉南北朝散文·兩漢散文·晁錯
下一篇:唐宋散文·唐代散文·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