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梁啟超
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卓如,號任公,別號論江,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縣人。梁啟超幼年在家庭受封建傳統教育,1887年進廣州學海堂就學。1889年中舉人。1890年開始接觸西學,并經同學陳千秋介紹,拜康有為為師,受業于萬木草堂,參與編輯《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深受康有為改良主義思想影響。1894年隨康入京會試,適值《馬關條約》簽訂,他代表廣東籍舉人上書陳述時局,積極協助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春赴上海籌辦《時務報》,任總撰述。以近兩年時間為《時務報》、《知新報》等撰寫了五十多篇文章,宣傳維新變法理論。1897年到湖南長沙任時務學堂中文總教習,手訂《湖南時務學堂學約》十章,以萬木草堂為藍本,鼓吹民權思想,培養維新人才,將該學堂辦成當時最負盛名的一所學校。1898年入京,協助康有為等促成維新變法,時人以“康梁”并稱。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海外,先后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并在東京辦大同學校,在神戶辦同文學校,在宣傳西學方面起了思想啟蒙作用。1905年以后,堅持立憲保皇,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12年10月,從海外回國,先后在北洋軍閥政府中任司法總長、財政總長等職。1920年后,專門從事講學和著述活動,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等校任教,并擔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所著《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間問世。1929年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
梁啟超在教育上的主張主要有:①教育救國。認為國家的強弱以教育為轉移,“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并注意到教育應著重提高國民的素質。②變科舉、興學校。反對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認為中國欲求富強,進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從實行資本主義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狀況,設計了國民教育制度體系。在“興學校”的主張中,特別重視“政治學院”、“師范學校”和“女子學堂”的開設。③改革課程內容。認為學校應設西學,包括西政、西藝、西文。在西政和西藝之間,又要本著先政(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后藝(科學與技術),以政為本,以藝為用的原則。其《西學書目表》中他詳述了具體的西學內容。④改良教學法。認為舊的教學法“導之不以其道,撫之不以其術”,必須徹底改革。對西方的優秀教學法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梁啟超的著作大多收集于《飲冰室合集》內。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梁啟超
下一篇:書法楹聯·歐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