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拔罐療法
中醫治療方法。又名“拔火罐”、“吸筒療法”,古稱“角法”。始見于晉代的《肘后備急方》。古代醫家多用于治療外科瘡瘍,以此吸出膿液血水。隨著醫療實踐的不斷發展,火罐的種類、拔罐的方法均有所改進和發展。用具方面,由古代的獸角、竹筒、陶罐,發展為金屬罐、玻璃罐、抽氣罐乃至近年來研制成的“電拔罐”、“經穴電動拔罐治療儀”等現代化裝置。拔罐方式上,由煮水排氣、燃火排氣,發展為抽氣筒排氣、電動抽氣。操作方法上,從單一留罐,發展為走罐、閃罐,從單純的拔罐,發展到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如藥罐、針罐以至配合電針、紅外線及現代化理療設備。同時其治療的范圍亦隨之逐漸擴大,不僅用于治療外科疾患,而且還施治于內科等疾病,從而成為防治疾病的一種常用療法。
拔罐就是將燃著的紙片或酒精棉球投入罐狀器具中,或在罐內繞一圈后,將罐立即覆于施治部位,借此排出罐中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吸附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本法在民間很常用,多與針刺配合使用,能提高治療效果。主要用于風濕痛、腰背肌肉勞損、頭痛、腹痛及哮喘等癥。
上一篇:古代典籍·抱樸子
下一篇:音樂戲曲·救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