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歷法·干支紀日
據出土的甲骨文卜辭可知,殷代紀日便使用干支紀日法(關于它的起源,有人說是夏代,但目前無確切資料記載)。天干與地支相配,甲子為第一天,乙丑為第二天,丙寅為第三天……殷人以六十日為一周,周而復始地順序紀日。殷代干支紀日很可能順序循環沒有中斷地連續使用到今天,這是我國特有的,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紀日法,它對歷史學,尤其是對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原始資料。干支紀日在歷法計算上是一種很好的紀日方法,但在民間使用時顯得有些不方便,如不知道一個月朔日的干支,則另外日子的干支也就無法知道了,因此從西周開始便還有別的紀日方法,后來人們也干脆用數字紀日(但也只是輔助手段)。在歷代官方文件以及史書中,一般只單用干支紀日法,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1911)止,在這長達二千六百余年的漫長歲月中,干支紀日既沒有間斷也沒有發生錯亂,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它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上一篇:音樂戲曲·師曠
下一篇:天文歷法·干支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