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戲曲·夕陽簫鼓
琵琶曲,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為琵琶文套代表曲目之一。曲名最早見于清代姚燮晚期著《今樂考證》中,樂譜最早見于1786~1820年的傳抄本《鞠士林琵琶譜》和1875年吳畹卿的手抄本。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將此曲改編為民族管弦樂合奏,更名《春江花月夜》。第一段“江樓鐘鼓”,由琵琶模擬鼓聲,簫和箏則奏出輕微的波音,描繪出夕陽倒映水面,微風吹拂的景象。然后樂隊奏出核心樂章,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第二、三段主題在上四、五度上自由模進,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接著樂曲進入第五段“水深云際”,琵琶、二胡和中胡奏出深沉的低音。忽而琵琶飄出輕柔透明的泛音。然后,簫在琵琶和木魚的伴奏下,吹出一段如歌的旋律,轉而樂隊齊鳴,速度加快,描摹出點點白帆,漁歌互答的情景。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出一連串由慢及快、抑揚頓挫的模進音型,恰如漁舟破浪,波光蕩漾的景象。第九段“欸乃歸舟”是全曲的高潮,在古箏、琵琶音襯托下的樂隊合奏,復線式遞降遞升,由遠及近,由弱漸強,最后歸舟遠去,一切又歸于平靜。《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巧妙細膩的配器,自由變奏的結構,勾勒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上一篇:歷代先哲、學術流派·墨家
下一篇:醫學·外臺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