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藝·斗拱
又叫桁梧。古代木構建筑特有的一種懸挑支承結構,主要是為了增強屋梁的負載力。斗拱最初普遍使用于周代至漢代時期的建筑,是把位于柱頭櫨上的冠板向上彎成曲狀,成為山字形橫向托架。到魏晉時,為適應建筑規模擴大對懸挑距離的要求,出現了“櫨欒”支架。櫨欒是一種斗形方塊,所以稱為斗,欒是形成的曲木,所以叫作拱。另外配上昂、枋等部件,交錯組合為一組空間力系組織。它的基本型制是用櫨來固定垂直交叉的直橫兩拱,直拱以上有斜桿昂起,均前后挑出,兩側分別安置小斗來承受橫拱,而每個橫拱的兩頭又安置小斗來承接橫枋,如此層層墊托,向四周伸張,成為一組斗拱。斗拱一般安置在房屋的內檐和外檐,不僅成為一種獨立的托架,而且造型美觀,經常被釉成彩色,具有裝飾的功能。
獨樂寺觀音閣內部斗拱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文賦
下一篇:醫學·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