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拔河
我國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在六朝時期,它被稱作“施鉤”,隋朝時則稱之為“牽鉤”,到了唐朝才改稱為“拔河”,拔河是隋唐時期春季開展的一項較普及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襄漢一帶的風俗常常在正月十五日舉行拔河比賽。相傳楚國攻打吳國時曾用這種方法訓練士卒,南朝梁簡文帝肖綱怯于“群噪歌謠,振驚遠近”的氣勢,深恐釀成禍亂,曾一度下令禁止,但“禁之而不能絕”。(《封氏聞見記校注·拔河》)古代用竹篾編的繩子,現在則用大麻繩。大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別再系上幾百條小繩掛在前頭,比賽雙方一齊把繩子拉緊,中間有一面大旗作界線,旁觀者敲鼓助威,誰后退了就算輸。唐玄宗時曾舉行過一次規模宏大的拔河比賽,“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進士河東薛勝作《拔河賦》。其詞甚美,時人競傳之。”(《封氏聞見記》)民間傳說拔河可以壓制邪惡,可以使來年豐收。
上一篇:音樂戲曲·揚州慢
下一篇:小說·擬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