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內(nèi)容·明代文學批評·明代的詩歌批評·詩體之辨:從體裁到風格
詩體之辨包括兩個層次:體裁辨析與風格辨析。較之前人,明代主流詩學對詩文之異的辨析更為細致、深入,也周密一些。李東陽《滄洲詩集序》認真考察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兩種矛盾情形:一方面,“有長于記述,短于吟諷,終其身而不能變者”,似乎寫詩極難;另一方面,“或庸言謔語,老婦稚子之所通解,以為絕妙”,又似乎十分容易。其原因何在呢?在于詩、文體裁有別,對作者才情的要求不同。詩人是和某種特殊的天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即嚴羽所謂“詩有別才”。“老婦稚子”不經(jīng)意的吟詠,可能是一首好詩,而一個學富五車的古文好手,也許終身寫不出一首優(yōu)秀的七律。李東陽概括地指出這兩種現(xiàn)象,并由此切入揭示詩、文體性之異,他的理論貢獻應(yīng)受到后人尊重。李夢陽批評宋詩 “專作理語”,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是不滿于宋詩的議論化。這也是明代主流詩學的共同態(tài)度。其后譚元春《東坡詩選序》從題材選擇及處理的角度探討詩文之別,亦頗具理論深度。在辨析詩、文體制之異的基礎(chǔ)上,明人還對詩歌內(nèi)部的諸種體制之異作了考察,如古詩與律詩之異,律詩與絕句之異等,其中不乏真知灼見。
明代的詩歌風格論有其自身的特點。對詩的風格從總體上作分類概括的并不多見,但比較注重對時代風格的描述,即許學夷《詩源辯體》所謂“論字不如論句,論句不如論篇,論篇不如論人,論人不如論代”。這種風格描述較多史家的韻味,長于揭示時代精神在作家文體上留下的烙印,有助于我們把握作家與文學風尚之間的聯(lián)系。但同時代的作家又各有其不同的個性。明人在勾畫出“氣運”的變遷時,也注意各個詩人的獨特面貌,表現(xiàn)出歷史研究者所應(yīng)具備的良好素質(zhì)。譬如,同為盛唐作家,“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高棅《唐詩品匯總序》),即各具豐采。
值得注意的是,李東陽和胡應(yīng)麟等都對知人論世的批評套路不感興趣。個中原因在于,“知人論世”與用史事來附會詩作這二者之間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會導(dǎo)致題材決定論,這是明代主流詩學所極力反對的一種傾向。他們寧可關(guān)心風格、氣象、格調(diào),這些都是較之史事、題材更難把握的東西,弄不好還會被鄙薄為“詩中無人”、“縹緲無著”、“膚廓”。因為詩歌一旦與歷史隔絕,極易流于情感的公式化。然而,這卻有可能在深刻的層面上把握“文”與“人”之間內(nèi)在的溝通脈絡(luò)。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金元詞·金元詞成就及發(fā)展軌跡·詞壇繁榮和北宗詞的完善階段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tǒng)·從總體上看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tǒng)·詩可以怨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