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十卷,附《李杜詩話》三卷。清潘德輿撰。潘德輿(1785—1839),字彥輔,一字四農。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博學工文詞,阮元為漕運總督,招之,力辭不往。清道光八年(1828)舉人,十五年,補安徽知縣。有《養一齋詩文集》二十六卷,《札記》九卷,《詩余》三卷。
徐寶善為《詩話》作序,稱潘氏論詩“以《三百篇》為根本,以孔門之言詩為準則”。由此出發,《詩話》注重“詩品”出于“人品”,盛贊顧亭林詩“堅實”、“高闊”,乃出自深厚的愛國思想與民族氣節,推崇詩史上的曹植、陶潛、杜甫的詩。由此出發,主張“詩品”與“詩教”相一致,發揮詩歌挽時運、補時弊的社會作用。《詩話》另一特點,即注重對歷代詩話和當代詩話的評析。品騭的標準,首重思想性,因而推賞宋人黃徹的《䂬溪詩話》、張戒的《歲寒堂詩話》、明人方以智的《通雅詩話》,貶斥清人如施閏章《蠖齋詩話》、王士禛《漁洋詩話》、趙執信《談龍錄》、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沈德潛《說詩晬語》、袁枚《隨園詩話》。同時對前人與今人論詩歌藝術的精到見解,也能給予肯定。
《養一齋詩話》大力維護儒家詩教之尊,與他身處嘉道之世,希冀濟世匡時的志向相聯系。作者敢于向名家、向時流挑戰的批判精神,亦難能可貴。其師鐘昌稱許《詩話》大旨全在“美天下之風俗”,以及后來林昌彝的《射鷹樓詩話》極力褒揚潘氏論詩,可見《詩話》在清代的價值。
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收入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北江詩話
下一篇:藝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