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價值范疇之一。據(jù)傳統(tǒng)解釋,“信”就是“誠”,就是“實”,就是“不欺”,就是“使人不疑”,被儒教視為人與人相與之際的起碼準則。孔子教導弟子“謹而信”,并將“忠信”并提,作為君子必備的品德。孔子曾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信”,就好象馬車沒有輪子,不能遠行。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一就是“與朋友交往時守信與否”。孔子還將這個“信”推及國家政治,認為在“足食”(豐收)、“足兵”(擴軍)與“取信于民”三者之間,第一是“取信于民”。他說:“沒有糧食,不過死亡,但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國家不能取得國民的信任,就不能立足。”這種觀念當然也不是孔門的專利,法家也主張“以信立國”,把君主的“威信”視為統(tǒng)治術(shù)之一。吳起待人接物,尤重“守信”二字,據(jù)《韓非子》記載,他約朋友吃飯,朋友屆時未至,而他寧愿餓著肚皮死等也不愿違約;商鞅變法,首先就是在國人中建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威信,“南門立木”的故事在中國成了“取信于民”的范例。當然,法家所謂“信”主要是指“南面之術(shù)”,而儒教所謂“信”主要指君子的品德。董仲舒將“信”列入“五常”后,“誠實不欺”便作為一種社會公德被普遍認同,即使三教九流,也拿這個“信”字來作為人與人相與之際的行為準則。
上一篇:什么是《唐詩三百首》
下一篇:什么是《明詩別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