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漢中雞肋地
【出典】 《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后漢書》卷五四《楊震傳》附《楊修傳》:“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于此回師。”
【釋義】 三國時,曹操率軍逼近漢中,遇到劉備抗擊。曹操認為漢中攻而難克,舍又可惜,決定撤軍。下令以“雞肋”暗示此意。后世常用此典比喻取舍兩難之物,也借以詠漢中。
【例句】 遙想漢中雞肋地,未應萬里回金勒。(黃人杰《滿江紅》[小隊旌旗]2018)此詞為應章氏之請而作。章氏已接到調遷興元的新任命。詞中以“漢中雞肋地”切合興元(興元即漢中),預期章氏不會滯留興元,將很快應召晉京。
上一篇:典故《桂樹》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漢佩》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