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飛黃騰踏
【出典】 唐·韓愈《符讀書城南》詩:“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豬。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為馬前卒,鞭背生蟲蛆。一為公與相,潭潭府中居。”(見《全唐詩》卷三四一)
【釋義】 飛黃為古代傳說中的神馬。韓愈以詩教子讀書,用“飛黃騰踏”(神馬奔馳)比喻仕途得意,迅速擢升。后世用為典實。
【例句】 ①名高黃榜,飛黃騰踏入鴛行。(葉路鈐《水調(diào)歌頭·壽太守黃少卿》2525)這里用“騰踏飛黃”贊譽(yù)黃太守仕途得意。②高軒過,儒林獨步,騰踏趁飛黃。(無名氏《滿庭芳·壽真玉堂。四月十九》3792)這里用“騰踏趁飛黃”稱美壽主仕途得意。③好是少年折桂,唾手功名就,騰踏飛黃。(無名氏《慶清朝·壽吳憲。六月初三》3797)這里用“騰踏飛黃”稱美壽主吳氏迅速擢升。④文章伯,英聲早著,騰踏飛黃。(無名氏《壽星明·慶黃宰秩滿。八月廿七》3805)這里用“騰踏飛黃”稱譽(yù)黃縣令仕途得意。
上一篇:典故《飛黃》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公侯有種》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